《报任安书》是汉代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

《报任安书》是汉代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 原文选段:
人固有一死 , 或重于泰山 , 或轻于鸿毛 , 用之所趋异也 。
太上 , 不辱先 , 其次不辱身 , 其次不辱理色 , 其次不辱辞令 , 其次诎体受辱 , 其次易服受辱 ,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 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 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厉也 。
译文
人固然都有一死 , 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 , 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 , 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 , 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 , 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 , 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 , 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 , 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 , 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 。
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 , 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 , 最下等的是腐刑 , 侮辱到了极点 。古书说“刑不上大夫” , 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 。
文章主旨
这封书信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反映了司马迁的光辉性格和封建统治者的一些恶劣行为;
2反映了封建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
3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4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 。
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 , 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 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文学艺术素养的自然流露 , 充分体现了司马迁散文的特色 。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 , 文情并茂 。叙事简括 , 都为议论铺垫 , 议论之中感情自现 。富于抒情性的语言 , 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 , 如火山爆发 , 如江涛滚滚 。

《报任安书》是汉代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

文章插图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 , 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 , 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 。
任安早年在大将军卫青门下 。当霍去病渐渐受到汉武帝的宠信 , 逐渐凌驾在卫青之上的时候 , 卫青的故人、门下都投靠霍去病了 , 并因而获得官爵 , 只有任安不肯 , 仍效命于卫青 。在巫蛊之祸中 , 任安担任护北军使者 , 握有兵权 , 戾太子(刘据)派人持节到他那里要求发兵助战 , 他受了节 , 但仍闭城门 , 不肯接应太子 。
事件平息后 , 汉武帝赏赐了那些系捕太子的人 , 而把那些跟随太子和为太子助战的人都治以重罪 。后来有人进言 , 说太子在“进则不得见上 , 退则困于乱臣”的情形下 , 不得已而“子盗父兵” , 其实并无造反之心 , 使汉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 。于是 , 先前所做的处置 , 又重新检讨 , 变成了与太子战、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 。
而当汉武帝心理转变的时候 , 便对任安对待太子的态度产生了根本的怀疑 , 他怪任安不帮太子 , 却坐持两端 , 准备看谁胜了就依附谁 , 于是就判他腰斩 , 十二月就要行刑 。任安自认为自己是冤枉的 , 他写信给经常可以见到皇帝的司马迁 , 请他设法援救 。
司马迁接到这封信时 , 他的心里相当为难 。他了解汉武帝 , 自己就曾尝过汉武帝暴怒之下的痛苦 , 他实在不愿意再遭到第二个“李陵之祸” 。论交情 , 李陵与他“素非相善” , 而任安是他的老朋友 , 双方的家庭彼此都很熟悉 。司马迁也非常明白汉武帝一心为太子报仇 , 任安的死判 , 绝无平反的可能 。他要把自己见死不救的苦衷 , 向老朋友说明 , 并请求他原谅 。于是 , 司马迁写了这封长信给任安 。
人物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 字子长 , 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 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 , 任太史令 ,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 , 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 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 , 漫游各地 , 了解风俗 , 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 , 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 , 继承父业 , 著述历史 。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 , 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 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 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 是“二十五史”之首 ,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 无韵之离骚” 。
货殖思想
司马迁《货殖列传》的开篇即引用老子的至治理想 , 司马迁而且全篇自始至终都被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自然主义思想所笼罩 。开篇所引《老子》曰:“至治之极 , 邻国相望 , 鸡狗之声相闻 , 民各甘其食 , 美其服 , 安其俗 , 乐其业 , 至老死不相往来 。”接着是司马迁自己的话:“必用此为务 , 挽近世涂民耳目 , 则几无行矣 。”这段引文省去了《老子道德经》原文中“小国寡人 ,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 使人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几句 , 并补入了“至治之极”四个字 , 由此可见司马迁对《老子》这段话的重视 , 而紧接着引文而来的就是司马迁自己的观点——“必用此为务” 。在这里 , 司马迁表面上是引用老子的话 , 实际上是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 。他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 , 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 , 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史记太史公自序》) 。
司马迁的这种至治理想 , 其核心是天道自然 , 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司马迁的至治理想堪与孔子“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相并论 , 区别在于后者重秩序安排 , 而前者重自然演进 。王充在《论衡命禄》中引用“太史公曰” , 进一步概括了司马迁的“天道自然观”思想 。太史公曰:“富贵不违贫贱 , 贫贱不违富贵 。”“夫富贵不欲为贫贱 , 贫贱自至;贫贱不求为富贵 , 富贵自得也 。春夏囚死 , 秋冬王相 , 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 , 非求之也 , 天道自然 。”
星象成就
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 , 首先要提出司马迁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 , 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 。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 。像司马迁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学大师 , 绝对不会自划范围 , 限制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探索领域 。古代的史官本来以星历之事为其本职之一 , 故精通星象之学也不足为奇 。不过司马迁能用史学家的高赡远瞩的眼光 , 把星象学与历史问题结合起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这可是其他星象家和史学家皆望尘莫及的高明之处 。司马迁并末用星象学去占测具体的人事变异 , 而是用来总结历史规律 , 这不能不说是他对星系学的创造性应用 。
司马迁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 , 完成《史记》及“推古天变”之任务 , 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 , 究天人之际” , 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 , 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 , 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 , 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 , 一百年一中变 , 五百年一大变 , 三大变为一纪 , 三纪而大备的“大数” , 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 。这是司马迁星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 , 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
此外 , 司马迁又总结了战国以来的星象学的基本原则 , 表述如下(亦记载于《天官书》中):
“我仔细检查史书的记裁 , 考察历史上的事变 , 发现在100年之中 , 五星皆有逆行现象 。五星在逆行时 , 往往变得特别明亮 。日月的蚀食及其向南向北的运行 , 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 , 这是星象学所要依据的最基本的数据 。而星空中的紫宫星垣和东西南北四宫星宿及其所属的众多星辰 , 都是位置不变的 , 它们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离也是一定不变的 , 它们的分布排列象征着天上五官的位置 。这是星象学中作为‘经’亦即不变的依据 。而水、火、金、木、土星则是上天的五位辅住 , 它们的出现隐伏也有一定的时间和周期 , 但其运行速度快慢不均 。这是星象学中的‘纬’亦即经紫变动的部分 。把这些固定的和变动的两种星象结合起来 , 就可以预测人事的变化了 。”
【《报任安书》是汉代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