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 三国魏国 曹魏文官制度有哪些

三国魏国(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国时期军阀割据政党之一 , 后人史家多称曹魏 , 因为以后的西汉称之为“后魏” , 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是“先魏” , 是三国当中最强有力的我国 。那麼曹魏文官制度都有哪些呢?

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 三国魏国 曹魏文官制度有哪些

文章插图
1、在高官的选任上 , 从三国曹操起 , 推行“任人唯贤”的标准 。为了更好地大量的拉拢优秀人才 , 魏文帝在登基前 , 创建了九品官人法 , 其作法是:郡设小中正 , 州设大中正 , 小中正采择社会舆论 , 按优秀人才好坏定品第胜负 , 汇报大中正;大中正核查后汇报司徒;司徒再加审批随后交宰相采用 。还要求 , 郡人口数量十万以上 , 岁察一人 , 尤其出色的不会受到户籍限定 。这类规章制度在逐渐推行的情况下 , 高度重视社会舆论 , 不拘小节官阶 , “论优秀人才好坏非谓世族高卑” , 相比汉末宦官或太监控制官运与单纯性以封建道德为规范的“举孝廉” , 毫无疑问是一个发展 。
2、魏文帝在黄初五年(224年)立太学 , 开设秋春谷梁博士 , 提升了高官的素养确保 。
3、魏明帝时 , 采取代理商司徒董昭的提议 , 立郎吏课试法:“郎吏学通一经 , 才任游牧民;博士课试 , 擢其高第者亟用;其喧嚣不务道本者 , 罢退之 。”魏明帝又谕旨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考课法七十二条 , 交曹娥议 , 议旧不决 , 无法推行 。
4、魏官吏官爵分王、公、侯、伯、子、男(以上皆称国)、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十等 , 王后下列的妃子 , 分贵嫔、妻子、淑妃、昭仪、昭华、修容粉、修仪、婕妤、容华、佳人、良人等爵号;又置诸侯王、关内侯、称号侯(十八级)、陕西关中侯(十七级)、边关侯(十六级)、五大夫(十五级)共六等爵以赏战功 , 关内侯下列皆不食租 , 此谓虚封 。文武双全官员的等级分成九品 , 俸禄发送给粟米 , 以石测算 。
以上便是针对曹魏文官制度有什么的相关内容 。
【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 三国魏国 曹魏文官制度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