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特色风情,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性的乐器有哪些?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 。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 。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 。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 。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 。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 。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 。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 。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 。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 。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特色风情,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性的乐器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特色风情,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性的乐器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性的乐器有哪些?
梆子(汉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汉族) 、腊敢(傣族) 、编磬(汉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诺族) 、钹(汉族) 、锣(汉族) 、云锣(汉族) 、十面锣(汉族) 、星(汉族)——碰钟 、钟(汉族)
、编钟(汉族) 、连厢棍(汉族) 、唤头(汉族) 、惊闺(汉族) 、板(汉族) 、木鱼(汉族) 、吾攵(汉族)
、法铃(藏族) 、腰铃(满族) 、花盆鼓(汉族) 、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 、象脚鼓(傣族)
、纳格拉鼓(维吾尔族) 、渔鼓(汉族) 、塞吐(基诺族) 、京堂鼓(汉族) 、腰鼓(汉族) 、长鼓(朝鲜族)
、达卜(维吾尔族) 、太平鼓(满族) 、额(藏族) 、拨浪鼓(汉族) 、扬琴(汉族) 、竹筒琴(瑶族) 、蹈到(克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