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钱币是怎么铸的?


古代的钱币是怎么铸的?

文章插图
古钱币中铜钱的铸造主要有两种方法 。
唐以前采用范铸法 , 范又有陶范、石范和铜范之分 。铜范分为母范与子范 , 子范直接用于铸钱 , 母范用于制作泥陶类子范 。范通熟点说就是模具 , 一般用两扇范 , 一扇做成钱币的正面 , 另一扇做成背面 , 做法为手工刻画 , 后来发展为用母范制作子范 , 所以母范都为阳文 。之后做出内浇道和外浇道 , 两范扣合称为一箱 , 进行浇铸 。多箱叠垒一次性浇铸 , 称为叠铸范 , 就是每一箱都与上面的一箱浇道相通 , 由最上面那箱注入铜液 , 使铜液注入每一箱 。
唐开始使用母钱翻砂法 。在四根木条做的空框中间填实很细的土 , 再撒一层木炭灰 , 上面放置若干母钱 , 再把同样一框合在上面印出钱币的另一面 , 取出母钱做出浇道重新两框相合 , 如此反复完成一定数量的框后用绳捆紧 , 在留出的浇口注入铜液进行铸造 。待冷却后开框 , 钱币因铸造流口(即浇道)的关系 , 成树枝形 , 需要逐一摘断打磨加工 , 方能完成一枚枚的铜钱 。
范铸法和母钱翻砂法 , 原理上其实是一样的 , 只不过后者技法更先进 , 效率更高 。
因为古代货币大多是铜钱或者金银 , 并不是想发行就能发行的 , 古代的皇帝在国库没钱时一般都是直接加税 , 比如明末国库空虚时就加收辽饷、剿饷与练饷 , 合称三饷 , 但是也有些皇帝选择铸造偷工减料或者是大面额的钱币 。
【古代的钱币是怎么铸的?】汉代的公孙述 , 王莽时期他起兵割据益州 , 自立蜀王 , 就发行了了铁五铢 , 史学界一度认为这是最早铸造铁钱的记录 。不过后来在西汉一些墓葬里也发现了铁五铢钱 , 所以铁钱的历史可能更早 。铁较铜便宜 , 所以这其实就是偷工减料发行货币 。
梁武帝萧衍后来也发行过铁钱 , 不过他发行铁钱的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国库缺钱 , 而是当时很多人囤积铜钱 , 加上萧衍好佛 , 民间也以信佛为风尚 , 寺庙极多 , 众多佛像也耗费了大量的铜 , 所以只能发行铁钱 。而到梁元帝萧绎的时候 , 则创造发行了当十钱 , 也就是一枚铜钱等于十枚铁钱 , 开了铸造大面额钱币的先河 。
到了北周 , 周武帝为解决军费问题 , 发行了相当于五枚五铢钱的“布泉” , 之后又铸造了相当于十枚五铢钱的“五行大布” 。五行大布和布泉大小、重量相等 , 唯一改变的不过是币值而已 。到周静帝时又发行了“永通万国” , 一枚永通万国等于十枚五铢钱 , 也是为了敛财而已 。
发行大钱最疯狂的是清朝 , 咸丰三年 , 因为军费开支太大 , 于是清廷决定铸造当十的咸丰元宝和当五十钱的大钱缓解财政危机 , 随即又增加了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五百、当千等面额的大钱 , 咸丰四年 , 又铸造当五、当十的铁钱 。据统计 , 当时发行的各种大面额制钱足有50多种 , 一般都叫做咸丰大钱 。
不过这么做的一个后果就是这种大面额的钱币冲击市场 , 造成钱不值钱 。加上当时伪造大钱的也多 , 各地对于大钱抵制日盛 , 都要折价使用或者干脆不用 , 一度因为外地粮商拒收大钱导致北京粮价上涨 。所以当百以上的大钱很快就被迫停止发行 , 陆续回收 , 市面上只有当五、当十两种 , 而且一枚只能当两、三文钱用 。
从这三枚大钱我们可以看到 , 除了当几不同外 , 大小是很接近的 , 所以就是赤裸裸的抢钱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