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宁德时代的“低”与LG的“高”( 三 )


再拆开报表揉碎了看看 , LG新能源与宁德时代的毛利率2018年到2020年三年分别为 , 17.5%、13.2%、15.9%和32.8%、29.1%、27.8% , 净利率分别为0.1%、-5.1%、-3.6%和12.6%、11.0%、12.1% , LG新能源基本只有宁德时代的一半 。



而在LG新能源的盈利构成中 , 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几乎不赚钱 , 根据海通证券的研报 , 去年前三季度LG新能源动力电池及储能板块收入509亿元 , 利润仅5亿元 。 即便是同一维度比较 , LG在中国的工厂 , 理论上拥有同样的产业沃土、人口红利、供应链资源 , 但同样生产动力电池 , 2020年净利率也仅有5% 。 其波兰工厂净利率为-5.9% , 美国工厂则只有-16.7% , 其中波兰与美国工厂已有至少4年以上运营经验 , 仍然未扭亏为盈 。
相关券商调研显示 , 生产制造成本LG较宁德时代高45元/kwh , 其中模组封装成本高20元/kwh , 折旧成本高25元/kwh 。 同样生产1GWh , LG新能源要用到宁德时代1.5倍的员工 。 这样的数据不禁使人想起了奥运会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 , 宁德时代在当前的制造应该说是又好、又快、又稳 。
相较于技术、资本兼具的LG新能源 , 宁德时代尚且领先许多 , 马太效应下 , 其他企业很难有生存空间 , 而为了生存 , 一些企业动起了正路发展之外的脑筋 。 最直接的就是低价竞争策略 , 以期通过锁定客户换取规模进而上市 , 再通过融资获取回报 , 但在高端制造业这样的策略无异于饮鸩止渴 。 低价意味着不赚钱甚至是亏本 , 财务的恶化直接导致的就是研发以及设备迭代的有心无力 , 同样的周期里 , 一边是企业通过技术降本 , 一边是企业赔本供货 , 结果可想而知 , 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 另一方面 , 谁来为低价买单 , 只能依靠资本的击鼓传花 , 最终由股民买单 , 而当股民识破这样的伎俩 , 企业到头也只能是一地鸡毛 。

04
天花板在哪里?

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 , 营收是LG新能源的3.4倍 , 净利润将近15倍 , EBITDA超过5倍 。
过去两年宁德时代因为在资本市场上的良好表现 , 而被民间封了“宁王” , 市值一度超过了1.6万亿元 , 那么 , 1.6万亿是天花板么?
不妨再对比一下LG新能源 , 根据LG新能源披露的2021年1-9月财务数据明细 , 以及2021年经营业绩预告 , 其2021年全年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营收预计为678亿元 , 归母净利润为16亿元 , 根据其2月最新披露的2022年业绩展望 , 剔除SK创新诉讼赔偿一次性计入营业收入的影响 , 营业收入增速为13.88% , 那么2022年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营收应在770亿元左右 , 归母净利润不到19亿元 , EBITDA约为93亿元 。
同样的数据维度 , 按照近20家券商给出的宁德时代业绩增长均值 , 宁德时代2022年的营收预计应超过2600亿元 , 归母净利润超过280亿元 , EBITDA近560亿元 。
也就是说 , 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 , 营收是LG新能源的3.4倍 , 净利润将近15倍 , EBITDA超过5倍 。
如果LG新能源刨去了消费类电池 , 其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真正的估值是多少呢?截至2月22日 , LG新能源总市值折合人民币5470亿元 , 其中消费类电池部分 , 按照去年前9个月以及业绩预告推算 , 归母净利润为33亿元 , 市盈率我们给个最高系数 , 按照全球消费电池排名第一的ATL母公司TDK22.26倍市盈率计算 , 其消费类电池板块估值约为764亿元 , 也就是说 , LG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板块的估值是4706亿元 。
那么问题来了 , 宁德时代的估值应该是LG新能源的3.4倍、5倍还是15倍 , 是1.6万亿、2.4万亿还是7万亿?天花板到底在哪里 , 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