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生平简介,华罗庚数学学校哪一本最好?

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 。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 。他12岁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初一之后,便深深爱上了数学 。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 。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 。当时的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 。”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 。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 。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 。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 。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 。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顽强地自学到18岁 。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 。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 。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1952,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 。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 。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 。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受感动,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 。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 。“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 。这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
无学位大师
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 。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 。《堆垒素数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日文、匈牙利和中文版(华罗庚本要因这本书获“斯大林奖”,可斯大林去世了)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 。9月,华罗庚和李政道,朱光亚,唐敖庆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并在那里治好了腿 。
【华罗庚生平简介,华罗庚数学学校哪一本最好?】报效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决心偕家人回国 。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 。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 。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 。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接着,他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 。1952年7月,数学所成立,他担任所长 。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 。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 。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 。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气氛,开展学术讨论 。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
妙联趣事
一九五三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 。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朱冼等许多人 。途中闲暇无事,华老题出上联一则:“三强韩、赵、魏,”求对下联 。在“对例”中,这是属于难对的一类 。远在北宋时期,有人以“三光日月星”的上联求对,那时大文学家苏东坡以“四诗风雅颂”而解决了这个疑难 。到了清代,有人赠送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对联一幅,打开一看只有上联,写的是“三绝诗书画”几字,以此来刻画郑板桥的贡献,是再贴切也没有了,但下联确颇难对 。后来郑板桥友人以“一官归去来”的下联而解决了这个题 。这里的“一官”有“归去来”的三重性,这就既解决了数字联的困难,又引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的典故,而推崇了郑氏与诗书画偕隐的突出性格,板桥友人的对法比苏东坡又前进了一步 。但是华老提出的上联却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里的“三强”说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战国,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 。隔了一会儿,华老见大家还无下联,便将自己的下联揭出:“九章勾、股、弦 。“《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 。可是,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华老的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因为又开辟了数字联的新的“对例” 。1980年华罗庚教授在苏州指导统筹法和优选法时写过以下对联: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纠正错误 。
祖冲之按照刘徽的割圆术之法,设了一个直径为一丈的圆,在圆内切割计算 。当他切割到圆的内接一百九十二边形时,得到了“徽率”的数值 。但他没有满足,继续切割,作了三百八十四边形、七百六十八边形……一直切割到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依次求出每个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 。最后求得直径为一丈的圆,它的圆周长度在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之间,上面的那些长度单位我们现在已不再通用,但换句话说:如果圆的直径为1,那么圆周小于3.1415927、大大不到千万分之一,它们的提出,大大方便了计算和实际应用 。要作出这样精密的计算,是一项极为细致而艰巨的脑力劳动 。我们知道,在祖冲之那个时代,算盘还未出现,人们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它是一根根几寸长的方形或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铁、玉等各种材料制成 。通过对算筹的不同摆法,来表示各种数目,叫做筹算法 。如果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摆放的面积就越大 。用算筹来计算不象用笔,笔算可以留在纸上,而筹算每计算完一次就得重新摆动以进行新的计算;只能用笔记下计算结果,而无法得到较为直观的图形与算式 。因此只要一有差错,比如算筹被碰偏了或者计算中出现了错误,就只能从头开始 。要求得祖冲之圆周率的数值,就需要对九位有效数字的小数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等十多个步骤的计算,而每个步骤都要反复进行十几次,开方运算有50次,最后计算出的数字达到小数点后十六、七位 。今天,即使用算盘和纸笔来完成这些计算,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让我们想一想,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时代,一位中年人在昏暗的油灯下,手中不停地算呀、记呀,还要经常地重新摆放数以万计的算筹,这是一件多么艰辛的事情,而且还需要日复一日地重复这种状态,一个人要是没有极大的毅力,是绝对完不成这项工作的 。这一光辉成就,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数学高度发展的水平 。祖冲之,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同时也受到世界各国科学界人士的推崇 。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 。经过历代的发展的演变,到宋朝,浑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三重圆环,相互交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为此,沈括对浑仪作了比较多的改革 。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省去月道环,其侯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观测视线 。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后来元朝郭守敬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物理成就
沈括对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 。《梦溪笔谈》中所记载这方面的见解和成果,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 。特别是他对磁学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 。在光学方面,沈括通过亲自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 。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一种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图案花纹的铜镜)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较科学的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 。此外,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研究声学上的共振现象 。沈括还是最早发现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场的N,S极并不重合,所以水平放置的小磁针指向跟地理的正南北方向之间有一个很小的偏角 。被称为磁偏角 。
化学成就
在化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在出任延州时候曾经考察研究漉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 。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先创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 。他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还预料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远见已为今天所验证 。另外,“石油”这个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石烛等名称都贴切得多 。在《梦溪笔谈》中有关“太阴玄精”(石膏晶体”的记载里,沈括形状、潮解、解理和加热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区分出几种晶体,指出它们虽然同名,却并不是一种东西 。他还讲到了金属转化的实例,如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变成铜的物理现象 。他记述的这些鉴定物质的手段,说明当时人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突破单纯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开始向物质的内部结构探索进军了 。
数学成就
沈括在数学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 。他从实际计算需要出发,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 。沈括通过对酒店里堆起来的酒坛和垒起来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体积的研究,提出了求它们的总数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隙积术”,也就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 。沈括的研究,发展了自《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问题,在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研究的方向 。此外,沈括还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这就是“会圆术” 。这一方法的创立,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编辑本段医学地理成就
地学论断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许多卓越的论断,反映了我国当时地学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 。他正确论述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 。当他察访浙东的时候,观察了雁荡山诸峰的地貌特点,分析了它们的成因,明确地指出这是由于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 。他还联系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貌特点,做了类似的解释 。他还观察研究了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类似竹笋以及桃核、芦根、松树、鱼蟹等各种各样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 。这些都表现了沈括可贵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达·芬奇对化石的性质开始有所论述,却仍比沈括晚了四百多年 。沈括视察河北边防的时候,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 。这个做法很快便被推广到边疆各州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 。他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和图书,经过近二十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的一部巨作——《守令图》 。这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共计二十幅,其中有大图一幅,高一丈二尺,宽一丈;小图一幅;各路图十八幅(按当时行政区划,全国分做十八路) 。图幅之大,内容之详,都是以前少见的 。在制图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这和西晋.裴秀著名的制图六体是大体一致的 。他还把四面八方细分成二十四个方位,使图的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古代地图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
医药和生物
沈括对医药学和生物学也很精通 。他在青年时期就对医学有浓厚兴趣,并且致力于医药研究,搜集了很多验方,治愈过不少危重病人 。同时他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也十分广博,并且能够实际出发,辨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 。他曾经提出“五难”新理论;沈括的医学著作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等三种 。现存的《苏沈良方》是后人把苏轼的医药杂说附入《良方》之内合编而成的,现有多种版本行世 。《梦溪笔谈》及《补笔谈》中,都有涉猎医学,如提及秋石之制备,论及四十四种药物之形态、配伍、药理、制剂、采集、生长环境等 。
编辑本段军事成就
沈括文武双全,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也做出过重要贡献 。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 。辽和西夏贵族统治者经常侵扰中原地区,掳掠人口牲畜,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破坏 。沈括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他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 。同时,沈括对弓弩甲胄和刀枪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过深入研究,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 。
高斯是一对普通夫妇的儿子 。他的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近似于文盲 。在她成为高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之前,她从事女佣工作 。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工头,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 。当高斯三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 。他曾说,他在麦仙翁堆上学会计算 。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是上帝赐予他一生的天赋 。高斯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老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 。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 。这一年,高斯9岁 。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份,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 。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得力于母亲和舅舅: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 。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 。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 。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 。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在数学史上,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样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 。罗捷雅直到34岁才出嫁,生下高斯时已有35岁了 。她性格坚强、聪明贤慧、富有幽默感 。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 。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她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罗捷雅真地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 。然而,她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当时尚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 。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数学成就,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W.波尔约(W.Bolyai,非欧几何创立者之一J.波尔约之父)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W.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7岁那年,高斯第一次上学了 。头两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 。1787年高斯10岁,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次,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 。数学教师是布特纳,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当然,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当布特纳刚一写完时,高斯也算完并把写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 。E.T.贝尔写道,高斯晚年经常喜欢向人们谈论这件事,说当时只有他写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孩子们都错了 。高斯没有明确地讲过,他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数学史家们倾向于认为,高斯当时已掌握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一位年仅10岁的孩子,能独立发现这一数学方法实属很不平常 。贝尔根据高斯本人晚年的说法而叙述的史实,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而且,这更能反映高斯从小就注意把握更本质的数学方法这一特点 。高斯的计算能力,更主要地是高斯独到的数学方法、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使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 。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 。”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直到巴特尔斯逝世 。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 。经过巴特尔斯等人的引荐,布伦兹维克公爵召见了14岁的高斯 。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布伦兹维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如此,这种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表明在科学研究社会化以前,私人的资助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高斯正处于私人资助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转变时期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 。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学,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 。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到家乡布伦兹维克,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生计担忧而病倒时─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已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 。公爵为高斯付诸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印刷费用,送给他一幢公寓,又为他印刷了《算术研究》,使该书得以在1801年问世;还负担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费用 。所有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动 。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1806年,公爵在抵抗拿破仑统帅的法军时不幸阵亡,这给高斯以沉重打击 。他悲痛欲绝,长时间对法国人有一种深深的敌意 。大公的去世给高斯带来了经济上的拮据,德国处于法军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个妻子的逝世,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但他是位刚强的汉子,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 。人们只是在19世纪整理他的未公布于众的数学手稿时才得知他那时的心态 。在一篇讨论椭圆函数的手搞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细微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为了不使德国失去最伟大的天才,德国著名学者洪堡联合其他学者和政界人物,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丁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丁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 。1807年,高斯赴哥丁根就职,全家迁居于此 。从这时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他一直住在哥丁根 。洪堡等人的努力,不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发挥其天才,而且为哥丁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 。同时,这也标志着科学研究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高斯的数学研究几乎遍及所有领域,在数论、代数学、非欧几何、复变函数和微分几何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还把数学应用于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发明了最小二乘法原理 。十分注重数学的应用,并且在对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中也偏重于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他幼年时就表现出超人的数学天才 。11岁时发现了二项式定理,17岁时发明了二次互反律,18岁时发明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解决了两千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他也视此为生平得意之作,还交待要把正十七边形刻在他的墓碑上,但后来他的墓碑上并没有刻上十七边形,而是十七角星,因为负责刻碑的雕刻家认为,正十七边形和圆太像了,大家一定分辨不出来 。他发现了质数分布定理、算术平均、几何平均 。21岁大学毕业,22岁时获博士学位 。1804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从1807年到1855年逝世,一直担任格丁根大学教授兼格丁根天文台长 。在成长过程中 。幼年的高斯主要是力于母亲和舅舅 。高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石匠,30岁那年死于肺结核,留下了两个孩子: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 。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 。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 。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 。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

华罗庚生平简介,华罗庚数学学校哪一本最好?

文章插图
华罗庚数学学校哪一本最好?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为数学而生的大师华罗庚
《为数学而生的大师:华罗庚》是2020年12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建臣 。本书以生平为主线,讲述了华罗庚为祖国的数学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一生,力争给读者展现一个立体、真实的华罗庚 。华罗庚身残志不残 。在数学领域他攻艰克难、勇攀高峰,成为我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后,已是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华罗庚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数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很多领域皆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他还热衷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大量数学人才 。他还为数学的应用研究、试验和推广,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无尚的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