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江上渔者赏析 江上渔者创作背景及表达情感

《江上渔者》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景祐元年 。时年46岁的范仲淹正在苏州治理水患 。通过对辛苦在鱼塘劳作的人民,表现出作者对于底层人们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

范仲淹江上渔者赏析 江上渔者创作背景及表达情感

文章插图
北宋 范仲淹 《江上渔者》诗赏析 。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 。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 。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 。
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
范仲淹一生写过不少忧国忧民的诗文,《江上渔者》就是其中一首 。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译文] 您看看那些辛苦的捕鱼人吧,他们驾着小船,在大江上捕捞撒网 。江面上风急浪高,小船在风浪中时隐时现,真让人为他们心惊胆战 。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江上渔者》,在范仲淹的诗作里具有代表性 。范仲淹不愧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不赞同“守内虚外”的政策,曾亲自戍边防御西夏,被称为“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
他力主革新,曾主持过为期短暂的“庆历新政”;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以民为念,体恤民生疾苦的思想 。
这一思想,在其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其名篇《岳阳楼记》,是以散文的形式直率明朗地加以反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江上渔者》则是以诗的形式委婉含蓄地体现出来的 。
【范仲淹江上渔者赏析 江上渔者创作背景及表达情感】《江上渔者》纸短情长,艺术上颇具特色 。全诗无一僻字生词,通俗自然,可谓孺婴会吟,老妪能解 。然而,它不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寻味 。
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处见深情,达到了苏轼所说的“似淡实美”的境界,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言情述志,欲露还藏 。陆时雍曾在《诗镜总论》中提出这样的诗美标准:“善言情者,吞吐浅深,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 。”
大凡在发抒情感、表现主题上能真正做到“欲露还藏”的诗作,往往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江上渔者》正是这样的诗 。诗旨在反映渔民江上捕鱼的艰险,体恤民生疾苦 。
显然,在诗意上,它是师承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像张志和的《渔父》词写渔父写得那样富有闲情逸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而在表达上,又不似李诗那样直言不讳 。它犹如烟雾缭绕的山峰,乍看,藏头纳尾,或隐或现,朦胧不清,透过烟雾,则能识其“庐山真面目”;又仿佛是性格内向之人,其情愫蕴积于心,可谓声色不露 。
这首诗,除诗题外,诗中无一“渔者”字样,但通篇不离写渔者 。前两句诗,似乎仅是在直截了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