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遗的杰出代表有哪些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点

民间剪纸作为山西非遗的杰出代表之一,既是技艺传承,也是家庭和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它始于北朝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

山西非遗的杰出代表有哪些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点

文章插图
穿越光阴,越过繁华市井,这些美轮美奂的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脚印,是不同时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民族发展千百年的智慧沉淀,也是人类文明中最瑰丽的文明之花 。
平遥推光漆器平遥漆器历史悠久 。公元前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这里覆盖有大量树木 。有一种叫漆树的树种分布甚广 。先民们便用漆树的浆汁涂抹食器,以图光亮、好看、耐用 。
另外,由于漆器具有自动变黑的特征,它也被用来作为文字记号 。3700年前,禹造祭器,髹以漆液,墨染其外,先染其内,证明当时已使用矿物质颜料调制朱色漆饰 。
春秋战国时期,平遥漆器已初具雏形 。在汉代,漆器已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平遥推光漆器髹饰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
以此种技艺制作的漆器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遐迩闻名,明清两代由于晋商的崛起,平遥漆器远销蒙、俄、东南亚一带 。
平遥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 。包括配漆、加工木胎和灰胎、刮灰、髹漆、装饰彩绘5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几个细分步骤,整个流程共有30多个细分步骤 。
用手掌推光是平遥推光漆的最后一道工序 。先用2000目的砂纸、再用头发丝打磨平整,然后抹上豆油,撒上砖灰面,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推磨,直到手掌发热,这样推出的漆面才会光亮如镜,有温润如玉的质感 。平遥推光漆器的精妙之处也在于此 。
剪纸民间剪纸作为山西非遗的杰出代表之一,既是技艺传承,也是家庭和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它始于北朝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
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 。
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 。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 。《采胜》诗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
描绘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的花鸟草虫的美丽效果 。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 。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 。
山西剪纸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 。中阳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吕梁地区,这一带民俗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原生态人文环境,由此形成中阳剪纸古老的民俗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
中阳剪纸主要分布于中阳县境内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和西山边远山区 。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纸风格细腻、古朴典雅,在中阳剪纸中占据主流地位 。
长治潞绸手工织造技艺“南淞江、北潞安,衣天下”说的就是可与苏州、杭州相提并论的长治潞州丝织业 。
晋城、长治地区古称“上党”,战国时便置“上党郡”,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隋、唐时部分地区改称潞州 。
这里的丝织业源远流长,曾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手工业丝织中心,明朝万历年间(公元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潞绸已发展至鼎盛时期,产品除作贡品外,还远销国内外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潞绸的织造作品有真丝织锦被面、手帕、水纱、皱纱、提花绸、花软缎等 。
潞绸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它所流传积累下来的诸多表现内容,不仅具有艺术的欣赏、教化、认知和审美价值,而且是研究当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最为鲜活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社会、工艺研究价值 。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山西阳泉平定刻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是具有中国古代定窑系典型风格的,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特色陶瓷艺术 。
《中国陶瓷史》记载,平定刻花陶瓷始于唐、兴于宋、经五代而衰于金,具有千年历史,史称千年古窑,旧有西窑之称 。
阳泉平定有着悠久的制陶、瓷历史 。早在唐代即产白瓷,全国宋窑130个县,平定即在其中,属古定窑系,旧有“西窑”之称,在清代为山西产瓷大县之一,成为山西四大“土贡”窑之一 。
刻花瓷流传地平定冠庄村在清乾隆初就建有瓷窑,直到解放后仍为平定产瓷之乡,此为刻花瓷之流传的重要渊源 。
阳泉平定刻花瓷现有以黑釉刻花为主的包括棕釉、白釉、黄釉、仿哥开片釉、窑变釉、剪纸漏花加彩和木叶窑变釉等多种陶艺绝活 。
它与国内众多名窑的别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工艺和产品充分展示出中国古代定窑系--平定窑黑(白)釉瓷的烧造工艺,以及具有定窑风格的仿宋刻花瓷绝活并独具风致的产品 。
晋绣技艺晋绣,是黄河流域根植于民间的一种古老绣艺,在晋中一代流传有1700多年之久,极具地方特色 。山西晋中和顺牵绣是保存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的一种古老的传统绣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被称为晋绣的代表 。
和顺牵绣区别于四大名绣,晋绣是硬质绣,一般采用多层布裱糊后形成的硬质底,刺绣时每一针每一线都必须用力牵紧,并且可以多层次叠压组合,层次分明且立体感更强,可以形成立体绣 。
牵绣的制作流程,把纯棉粗布铺在平整的木板上,把打好的玉米面浆用手在面布上抹匀,再将同样大小的面料铺上去,用擀面杖擀平压实,重复三至四层 。放在太阳光底下晾晒两天,制成硬质底 。
然后用剪刀裁面,用铅笔在白纸上把图样画好,再用透明塑料纸印刻在布面上 。接下来就是配线、调色、按照画好的图样把每一针每一线在硬质底上用力牵紧 。
每件牵绣作品,从开始到完成都需要手工制作,没有任何机械可以替代手工操作,是罕有的民间技艺 。
晋作家具晋作家具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技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家具都是“榫卯”结构,无一处使用钉子 。
“晋作家具”制作技艺起源于秦汉,宋元时渐趋成熟,明代中期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 。其制作过程采用手工打制,工艺复杂,需经过煮、泡、烤、磨、漆、光、以及披麻、披灰、上漆、描金、画彩等多道工序流程 。
纱阁人人平遥“纱阁戏人”也叫“纱阁”,是以传统的戏剧为题材,先制作一个木阁,然后在木阁内摆放用稻秸泥和洒金宣纸扎制而成的戏剧人物 。挂上碧纱罩,便活脱脱成一场场即将开幕的戏曲演出 。
纱阁戏人在平遥有百年的历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平遥城内六合斋纸扎店的著名艺人许立廷(许老三)制作了36阁纱阁戏人,专门用于春节、元宵节期间举办社火活动时在市楼内展出,或民间丧事活动中在灵前摆放 。
“纱”,是用纸或泥加工成的专用材料,“阁”则是陈设戏人的小木阁房子 。纱阁戏人的阁内横额上题写着剧名,有的还将剧名刻在木阁的底板上 。
纱阁戏人的文化渊源,与宋代以后民间丧葬礼仪中的纸扎明器传承有关,与元代杂剧的空前兴盛有关,也与明清时期民间祈子风俗有关,更与平遥晋商大都会的商贸习俗有关 。
明清时,平遥是商贾云集之地,当地的纸扎业因丧葬习俗中的攀比之风而兴盛,加上晋商与戏剧票友的推波助澜,纱阁戏人逐渐成为当地的一道文化景观 。
纱阁戏人最生动和精细的是它的制作,及人物的表情 。纱阁戏人所用材料因地制宜,方便可取,先用秸秆、谷草根据剧情需要扎成人形骨架,用铁丝或麻线扎牢,固定在木阁底板上 。
再用当地的红胶泥塑成头与手足,安插在骨架适当位置 。头部与足部由石膏模子成型,然后根据剧情需要修改人物表情,待阴干之后施行涂色化妆 。
纱阁戏人集雕塑、纸扎、书画等艺术手法制作而成,这些戏剧人物被放置于木阁里,一戏一阁的舞台间,便是栩栩如生的人生悲喜 。平遥纱阁戏人所表现的内容,多取材于当地老百姓熟知和喜爱的晋剧、京剧、昆曲舞台上的传统剧目 。
【山西非遗的杰出代表有哪些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点】匠造晋韵,巧夺天工,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就是“传承匠人”们书写的一首首多彩史诗 。留住手艺、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就是留住文明的记忆,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