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崛起是满清败亡划时代标志 清朝是怎么灭亡的的原因

在清朝后期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去过的外国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丧失严重,清朝政府被迫开始了变法革新,但终以失败告终 。由于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在后期又相继爆发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彻底的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湘军崛起是满清败亡划时代标志 清朝是怎么灭亡的的原因

文章插图
大清灭亡史:湘军崛起,满清败亡划时代标志的来临 。
【湘军崛起是满清败亡划时代标志 清朝是怎么灭亡的的原因】铁打的江山,流水的皇帝 。对于道光而言,满清帝国的日子,虽然苦点,但是好歹在他临终前,守住了最后的一丝尊严 。
但是对于咸丰而言,却是苦难的开始 。大清没落的余晖,几乎照耀了他的一生,满清划时代的时刻,也自他而始 。
1851年太平运动在广西爆发,同年,中原地区的捻军也爆发动乱,整个大清帝国的南北大地,瞬时间陷入到了战火之中 。
为了应对各地的乱局,咸丰帝只能用出了洪荒之力 。一边筹集军饷,一边调集军队,奔赴各地平叛 。
但是结果,却是让他大失所望 。满清建国所依仗的八旗军,早已成为摆设,而为填补八旗军,设立的绿营,经过百十年的岁月之后,面对叛军也是一触即溃 。
面对千把人的流寇,竟然表现得无能为力 。面对数万人的太平军,更是不堪一击 。短时间内,太平军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就定都南京,成为了满清王朝的心腹大患 。
1853年,在太平军定都南京之后,根基逐步建立 。但是面对拥有全国财政和物资资源的大清帝国而言,依旧是处于弱势地位 。
同时,在太平军定都南京之后,满清政府为了应对太平军的攻势,连忙在孝陵卫组建了江南大营,在扬州城外组建的江北大营 。这几乎窒息掉了太平军的拓展之路 。
为了打破被包围的困局,杨秀清在定都南京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击行动 。一方面派遣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太平军北伐,一方面派遣石达开西征 。
瞬时间将满清军队最后的底裤,剥落在地 。以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军,一路破关斩将,陷河南,破山东,兵峰一路直至北京城 。以两万人之众,牵绊住了十几万清军主力,以及数十万的地方武装 。
这为太平天国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致使清军所组建的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出现南不能征,北不能伐的尴尬局面 。成为了两处著名的“军事景点” 。
为了应对太平军的攻势,陷入两线作战的咸丰帝,不得不另寻他路 。
于是,就命令在湖南为母丁忧的曾国藩,统领组织团练,以应对南方危局 。同时,在北方启用僧格林沁,应对转战在北方的北伐军 。
在北伐军方面,由于杨秀清在战略上出现严重失误,在没有根基的情况下,延误了撤退时机,最后在天津城下一战败北 。同时又由于北上支援部队过少,最终导致北伐军全军覆没,林凤祥、李开芳战死,北伐失败 。
而北伐军在北伐的过程中,虽然失败,却对满清北方诸省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
同时也牵引住了大批清军主力 。这给西路军创造了绝佳的机会,所以,西路军进军相对比较顺利 。但是,到了1853年年底之后,西路军却碰到了对手 。
驻扎在湖南方向的八旗及绿营官兵,虽然不堪一击,但是,自从曾国藩在长沙组建湘军陆军,在衡阳组建了湘军水师之后,湘军就此成型 。
双方交战的主力,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 。太平军的主要对手,不再是不堪一击的八旗军及绿营兵卒,而是换成了战力更强的民间武装 。
此时,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两种不同斗争性质的对抗 。在北方,以僧格林沁为代表的满清贵族,为了满清的统治而不断拼搏 。
在南方,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士人,确实高举着汉人儒家文化的大旗,对以“无君无父”为思想指导的太平军,展开了军事反击,同时,也是文化的反击,对西方“舶来品”文化的有力反击 。
至此,满清王朝划时代的标志彻底出现 。在当时的军事斗争局势而言,出现了“南曾北僧”的军事格局 。支撑满清统治的“枪杆子”,出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形态 。
湘军倡导忠君报国以及礼仪道德,其根本上却是为了儒家文化而战,而非全身心地为了满清而战 。
这与僧格林沁及满清军队所奋斗的目标,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同时,加上太平军,为“无君无父”的理念而战,为了天父而战的目标 。
这三方势力造就了晚清末期的“三国争霸”时代 。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湘军,此时对于清军而言均处于弱势地位 。但是随着英法联军的一声炮响,形势悄然逆转 。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本就左支右拙的满清军队,不得不分兵应对英法联军 。
就在同一年四月份,江南大营被破;六月份,江北大营再次被太平军击破 。驻守在南方的清军主力,损失殆尽 。南方彻底落入到了湘军与太平军的手中,清军残部成为了辅助类的角色 。
而为了应对太平军的进攻势头,满清王朝统治者,虽知湘军很可能出现尾大不掉的隐患,但是在南北两座大营相继被攻破之后,已无力控制南方的情况下,只得依靠湘军 。
而付出的条件便是钱和权 。曾国藩要表忠义之人,朝廷便赏赐忠义之名 。曾国藩要荐忠义之人,朝廷便准其任职 。顺而造就了湖南一乡之人,征伐十八省的壮举 。
手举民族文化大义的湘军,在获得了南方的军权、财权之后,几乎成为了独立的王国,湘军崛起的条件就此形成 。
就这样,在满清政府的一番妥协之后,终于缓了一口气 。集中精力放到了北方的动乱之中 。
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谭廷襄统领的八旗军毫无斗志,战争爆发后,怯战而逃,导致大沽口失陷 。英法联军兵临天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英法联军退兵而去 。
随后,为了巩固大沽口防御,咸丰帝调集僧格林沁前往大沽口驻防 。一年之后,英法联军再次来袭 。但是由于清军提前准备得当,又加上战神僧格林沁的加持 。
英法联军在伤亡四百多人后,退出战斗 。满清政府创造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 。
然而,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太久 。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来袭,作为北方军事精神领袖的僧格林沁,两战败北 。满清在北方阵线伤亡惨重 。
而僧格林沁也因作战不力,成了主和派的攻击对象 。被迫遣散了,跟随他的蒙古骑兵和手下亲信步卒 。满清的军事阵线开始崩塌,“南曾北僧”的军事格局,出现了第一次破裂的危机 。
一年之后,咸丰帝在承德病故 。北方战局,随着英法联军的撤退,而告一段落 。但是在北方的捻军,在这一年之中,却出现了爆发之势 。
为了应对捻军危机,已经五十多岁的增格林沁,再次被应召出战,统帅五省兵马,进行对捻军讨伐 。然而就在1865年,僧格林沁在与捻军的作战中,在山东菏泽境内,陷入捻军圈套,被杀身亡 。
至此,“南曾北僧”的军事格局,彻底崩盘 。
维持满清统治最重要的“枪杆子”,彻底丧失了管控能力 。湘军崛起之路,彻底成型,而慈禧的反击也即将随之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