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海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京剧大师的 袁世海个人简历

袁世海1916年生于北京 , 家里兄弟姐妹五人 , 他是最小的一个 , 父母为他取名瑞麟 , 小名叫小三儿 , 因此他后来也被很多朋友叫一声“袁三爷” 。由于家里人口多 , 父亲劳累成疾 , 在袁世海不满两岁时 , 就去世了 。

袁世海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京剧大师的 袁世海个人简历

文章插图
他是真正的德高望重的长者 , 是一生都献给舞台的令人尊敬的艺人 , 是京剧郝派艺术的最佳继承者之一 , 更是京剧袁派的创始人 。他就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京剧大师——袁世海 。
戏迷袁世海1916年生于北京 , 家里兄弟姐妹五人 , 他是最小的一个 , 父母为他取名瑞麟 , 小名叫小三儿 , 因此他后来也被很多朋友叫一声“袁三爷” 。
由于家里人口多 , 父亲劳累成疾 , 在袁世海还不满两岁时 , 就去世了 , 后来家里全靠母亲和大姐给人做针线活儿度日 。
尽管日子过得苦 , 在母亲和哥哥姐姐的庇护下长大的袁世海 , 还是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除了帮妈妈送活儿取活儿 , 他最常做的就是去天桥戏园子听戏 。
他看过歌舞台小马五的《纺棉花》 , 也看过魁华舞台蔡莲卿的《锯碗丁》《春阿氏》 , 无论是杨小楼、王又宸 , 还是余叔岩、陈德霖、荀慧生 , 只要是名角的演出 , 他都会看 。
为了能听戏 , 袁世海可谓绞尽脑汁 , 要么跟着给梨园行拉马车的大爷去后台 , 要么跟着给“城南游艺园”京剧场里的包厢卖茶的邻居提前入场 , 变着法儿地听戏 。
因为爱听戏 , 他还结识了著名花脸裘桂仙的二儿子大群子(裘盛戎) , 两个小戏迷一见如故 , 整天一块儿听蹭戏 。
他们有时仗着岁数小从戏园子门口混进去 , 有时一起翻过城南游艺园的后墙 , 沿着水池边溜进戏园子 , 只要进了大栅栏 , 他们就会在几家戏园子里来回蹿 , 堪称听蹭戏的行家 。
戏散后 , 同路回家 , 袁世海和裘盛戎还要边走边评论谁演得好 , 哪些地方演得最精彩 , 哪些地方演得不好 。
就是到了家门前也舍不得停下评论 , 还要站在那里谈个“够” , 约好明天看戏见面的时间、地点等等 。
慢慢地 , 两个人不再满足于听戏和评戏 , 他们跑到兴胜寺医院的大槐树底下 , 裘盛戎拿来他父亲的旧髯口胡子 , 袁世海拿来大爷当年赶车的破鞭子 , 嘴里一念锣鼓点 , 两个人跑着圆场 。
或是迈着四方步上场 , 东一句 , 西一句 , 招得大人孩子围一大圈 。
每次演完 , 两个人脸上蒙上一层泥土不说 , 满头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 , 流成一道道黑印 , 衣服扣子丢了 , 口袋扯破了 , 鞋头也磨坏了 , 浑身像个泥猴儿 。
每每看到袁世海的狼狈样 , 母亲总要长叹一声:“唉!你这个孩子 , 唱戏都唱成了疯魔 , 看来非得送你去学戏不可喽 。”
学艺袁世海第一次拜师学戏 , 纯属误打误撞 。
他去听戏 , 经常过樱桃斜街 , 路过梨园公会 。有一天走到那儿 , 他听到里面有耍藤子棍儿的声音 , 进去一看 , 是著名武二花许德义在教把子 , 他就舍不得走了 , 站在那儿看 。
从此 , 他天天到时候就来 , 越看越入迷 , 进去先一鞠躬 , 叫声“老师” , 往旁边一站 , 目不转睛地瞧着 。
许德义发现袁世海瞧得这么专心 , 就问他:“你愿意学吗?”袁世海赶紧回答说愿意 , 许德义就让他耍两下子给自己看 。
袁世海仿照戏里演的 , 拿起枪舞耍了几下 。许德义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 , 就把他收下了 。
就这样 , 袁世海没花钱 , 没烧香 , 磕了一个头 , 就拜了第一位名师 。
从那天以后 , 他每天都跟着许德义老师练功 , 还认识了一起练功的朱桂芳(著名武旦)和吴彦衡(当时唱老生 , 后改武生) 。
袁世海的第一次登台 , 也是机缘巧合 。
有一次 , 尚小云、王又宸在“中和园”唱《汾河湾》 , 缺个孩子演薛丁山 。青衣老演员吴彩霞(吴彦衡的父亲)便介绍了袁世海过去 。
那年他还不满9岁 , 第一次亮相 , 便获得了一片彩声 。演出结束之后 , 他还拿到了一块钱 。
也是那次登台 , 让袁世海意识到 , 要想帮母亲减轻负担 , 只有学戏这一条出路 。
1927年12月底 , 11岁的袁世海找了保人签了“关书” , 进入富连成科班 , 主要学老生 。13岁那年 , 他又改学花脸 。
在科班 , 学生挨打是家常便饭 , 练功的时候 , 老师手中总拿着藤条或竹板 , 看哪个偷懒学走了样 , 举板就打几下 。
袁世海每天早晨五点 , 先拿顶然后练毯子功、翻虎跳、毽子、小翻 。
他们练完武的还要练文的 , 先学念词 , 口齿要清楚 , 念错了词 , 老师就拿一根筷子在学生嘴里搅 , 有时候搅到口腔流血 。
即使这么苦 , 袁世海也从没想过放弃 , 因为只有学好戏 , 母亲才不会再受穷 , 债主不会再逼债 , 姐姐也不会因穷无法医治而病亡 。
因为不是梨园世家出身 , 基础薄弱的袁世海还经常趁着夜里悄悄到后院练私功 。
他白天看了老师教别人排的戏 , 晚上便偷偷照着练 , 三遍五遍 , 八遍十遍 , 不辞辛苦地一直练到熟悉 。没人给他纠正身段动作 , 他就借着月光投下的影子 , 自己瞧着改 。
三年后 , 袁世海在富连成科班里学习了近百出戏 , 能够扮演几十个不同年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 , 仅仅14岁便成了科班里的骨干力量 。
因为郝寿臣学得太像 , 他还被观众称为“小‘小桥红’” 。
传承【袁世海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京剧大师的 袁世海个人简历】1935年 , 袁世海出科 。
在跟着李盛藻师哥演郝寿臣先生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时 , 袁世海一炮打响 。郝先生听说后 , 就让儿子郝德元去看看袁世海演得如何 。
郝德元回去后跟郝寿臣说:“这个徒弟您收也得收 , 不收也得收 , 太像了 , 一招一式 , 每一句念词都学得跟您一样 。”
那时袁世海在社会上逐渐有了些名气 , 便由马福禄先生介绍 , 于1940年底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 , 终于拜了郝寿臣先生为师 。当时有三百余人参加拜师会 , 京剧界盛评一时 。
郝寿辰兴奋地对袁世海说:
“我很高兴 , 年轻人应该好学、求上进 , 我老了 , 已退出舞台 , 这点艺术是我费了多半生心血才得来的 , 我愿意都掏给你 , 传下去 , 能不能接过去 , 就看你是不是真用心 。‘功到自然成’ , 这也算是老师给你的见面礼吧!”
拜师后 , 袁世海一度将“还原”郝寿臣的表演当作最高准则 。一次练习中 , 郝寿臣问袁世海:“你的腿有毛病了吗?”
袁世海回答:“没有 。”老师又让他踢腿和“剁泥” , 尽管袁世海不明白老师为何这样要求 , 还是老实照做 。
平时很注重练习腿功的袁世海左右腿轮换着各踢了几下 , 轻轻松松便能踢到脑门 。“剁泥”时 , 他也能轻盈灵活地高高跳起 , 悬空一条腿 , 用另一只脚稳稳地“跺”住 。
“你的腿功不错 , ‘跺泥’也挺高、挺稳 。为什么你刚才踢腿那么矮 , ‘跺泥’也跳不起来呢?”郝寿臣问道 。“我是想……”袁世海没说出来 , 用笑容替代了话语 。
郝寿臣笑着说:“你想说是学我 , 对吧?”袁世海点头承认 。
“你学就学我的长处 。我快60岁了 , 腿哪能一踢就到脑门呢?何况我的武功基础并不太好 , 只能踢到我这个样子 。
你拜了我 , 当然要学我 , 可是 , 究竟学我什么 , 这是件大事 , 你必须清楚 。你什么都学我 , 学得一分不差 , 一毫不差 , 你也永远学不像我 。
你不是我嘛!切记 , 不能把你揉碎了变成我 , 而是要把我揉碎了变成你!再来!”
这几句话 , 影响了袁世海的整个艺术生涯 。
在郝寿臣老师的培养下 , 袁世海的艺术进步令人刮目相看 , 三十几岁便红遍了大江南北 , 被人称为“活曹操”“活李逵”“活张飞”等 。
不仅如此 , 袁世海还在多年的表演中 , 对郝派进行了发展和提高 , 丰富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
嗓音浑厚圆润且感情表达浓郁 , 形成了袁派 , 并像恩师一样 , 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身本领教给了学生 。
纵观中国京剧的发展 , 像袁世海先生这样 , 87岁高龄还能在台上演出的艺术家少之又少 。
用他夫人的话说 , 袁世海一辈子没什么爱好 , 就研究在“豆腐块儿(戏台上的方毯)”上怎么唱戏、演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