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政全书是哪个朝代时期 农政全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意义

《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内容涉及农业的各个方面 。其中水利部分共9卷,约占全书篇幅的16 。在我国古代的农书中,把水利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

农政全书是哪个朝代时期 农政全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意义

文章插图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其所提倡的“农本”思想,以及书中详尽的灾害防治措施 。
将它视为“农本”思想下的灾害防治手册毫无为过,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并了解这部中华文明“农学”史上的农学巨著 。
一、徐光启:大明王朝官至礼部尚书、精通“农学”的杰出科学家
1??官至礼部尚书:
徐光启,字“子先”明王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是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现如今上海区域) 。年少有为,官至礼部尚书,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为人宽厚仁爱,深受同僚们喜欢 。
2??多领域杰出的科学家:
虽然仕途很顺利,但徐光启业余时间仍然追求上进 。他非常喜欢钻研科学技术,在建筑、数学、水利、医药、军事等各领域内都有所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
例如我们知道的甘薯,就是徐光启由福建沿海地区引入内地种植 。明末大炮的改良和与步兵、骑兵多军种配合策略的提出者,也是徐光启 。
3??著有多部农学巨著:
在诸多科学中,他又以“农学”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 。关于“农学”方面,他著有《农政全书》、《甘薯疏》、《泰西水法》、《农书草稿》等书籍 。
徐光启和他的《农政全书》
4??与“利玛窦”合作,共同促进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
在明朝后期,有一名意大利的天主教牧师来到中国传教,他是个中国通,精通汉字并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且熟悉并尊重当时的中国礼节 。
徐光启和他交好,两人关系不错,并一起合作翻译了当时欧洲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
通过徐光启的翻译和传播,欧洲近代科学中的天文、数学等知识传到了中国,可以说他们两人无意间就成为了非官方的“东西方文化科学交流大使” 。
徐光启和利玛窦,共同促进东西方文化科技的交流
二、《农政全书》:成书于万历年间,誉为“五大农书”之一
1??研习前辈著作,学习理论知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到了明末时期,农业发展已经经历了几千年 。
对于农学也有诸多的研究,并通过著作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比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时期王祯的《农书》,又或者宋代陈敷的《陈敷农书》 。
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已经有足够的“农学”宝典可供徐光启研究学习 。
就是在研究这些宝贵著作的基础上,徐光启进行了自己的提炼和总结,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农学”理论体系,为《农政全书》积累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
公务繁忙之余:研究古人农业巨著的徐光启
2??遍访民间田地,实践具体技术:
光有理论研究,徐光启还觉得不够,必须深入民间得到实践 。于是,在担任官职的闲暇之余,他经常深入民间,实践自己得出的农业技术和措施 。
对的就记载下来,错误的就总结反思,并反过来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改完善 。
另外,他宽厚仁爱且平易近人的性格,使得他深入民间后和农民相处融洽,从民间农民那里他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农业技术和经验 。
乐于田间的实践,是徐光启之所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农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
例如,他从福建沿海地区引入甘薯到内地种植,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
当时,徐光启因为受到朝中魏忠贤一派的打压排挤,就暂时请假回老家直隶松江府地区修养,名为休病假,其实也是躲避迫害,顺带着他可以静心研究自己的农学 。
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听说了福建沿海地区从国外引进种植了一种可以吃的“甘薯”,味道甜美产量高 。
于是,他托人运回种子,在自己老宅的后院里亲自种植“甘薯”,实验直隶松江府地区的土壤和环境是否适合“甘薯”生长 。最后,他成功了,就这样“甘薯”在他的推动下大面积地推向了全国 。
民间雕塑:与田间老农交谈请教的徐光启
3??总结成书,《农政全书》被后人称赞为“五大农书”之一:
在研究总结古人的“农学”宝典后,结合自己实践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徐光启开始编制一部代表当时最新农业技术的农学著作 。
这就是《农政全书》 。遇到有疑惑的,他就不耻下问,去咨询前辈,去询问民间的长者,力求书中所记载农学知识都经得起推敲和实际验证 。
但是,因为徐光启本身官居要职,平日里公务繁杂,只能在告假回家或者闲暇之日进行创作,所以在其去世之时,《农政全书》虽然初稿已经完成 。但他没来得及进行最终校核就去世了 。
幸好他平日里知无不言,对于自己的学生也是诚心教授 。于是,在他去世后,他的学生不忍让老师的“农学”巨著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 。
他们自发对师傅留下的初稿进行了详细的校核,最终形成了最终版的《农政全书》终稿版,一直流传至今 。
《农政全书》一经面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广大关注,共计六十卷,五十余万字 。这十二目的目名,是徐光启所列,有:《荒政》、《蚕桑》、《牧养》、《制造》等十二目之多 。
从卷数之多可以看出,此书分类之细,细到“菊”、“枸杞”、“芭蕉”、“百合”都有各自详细的篇章 。
因《农政全书》在农学中的举足轻重地位,后世之人将它与《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四书一起,共同被誉为“五大农书” 。
《农政全书》-道光年间刊印版
三、倡导“农本”思想:富国必以本业,农业是富国之本;
在封建时期,农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要,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中,更是详细阐述了自己关于农业的这一政治思想 。他强调,“富国必以本业”,而这里的“本业”就是指的“农业” 。
农业兴,则民富国强,农业废,则民穷国弱 。在分析了截止徐光启所在明末时期所有的“农学”巨著后,再结合历史 。
徐光启系统性的分析了各个时代的农业政策,并对历朝历代农业政策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以及阐述 。
他分析得出,大多数亡国朝代的农业政策多少都存在着一些弊端,而那些盛世朝代的农业,有着很多可借鉴学习的宝贵之处 。
所以,他在分析完过往朝代的农业政策后,极力推行“农本”思想,将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石 。
四、明朝频发自然灾害,使徐光启将“备荒政策”及治理措施作为该书核心;
明朝末期自然灾害频发,因为进入“小冰河时期”,各种自然灾害层中不穷 。可以说,明朝的灭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然灾害 。
例如,正面直接给予大明王朝最后一击的闯王李自成,他之所以能够攻入皇宫逼迫崇祯帝挂于煤山之上 。
【农政全书是哪个朝代时期 农政全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意义】就是因为当时大明王朝连年灾害,粮食减产,而税赋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无奈只好跟着他起义推翻明朝,希望改变穷苦的生活 。
如大明王朝有记载的大的灾害就有:
1634年,江西、河南、云南大旱 。
1635年,北旱南水,飞蝗遍野 。
1641年-1642年,全国大旱、大蝗 。
漫画:古代蝗灾下的百姓
关于影响农业的“蝗灾”,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也有着记载:
“蝗虫聚集为害,使寸草不留,一至田中,稻麦立尽”
而关于“蝗灾”的治理,《农政全书》中同样有着详细的防治措施:
1??首先,分析了“蝗灾”出现的原因:
“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
意思大致就是,那些干涸半干涸的湖泊、滩涂,是蝗虫生长产生的本源 。
要想彻底防患和除掉蝗虫,就要避免这些干涸湖泊和滩涂的存在,依靠填埋、种植农作物等方式让其消失 。
干涸河床上滋生的蝗虫
2??其次,列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
“用尾载人土中,下子深不及一寸,仍留孔窍”
这里“蝗灾”的治理措施精确到了“一寸”这样的精细程度,可见徐光启《农本全书》可作为实操手册 。
3??然后强调“荒政”思想,做到提前防备灾害的来临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用了全书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重点讲“荒政”,认为灾荒并不可怕 。
通过以下具体措施是可以做到“防治结合”,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1】兴修水利,通过水利设施,提前预防旱灾的产生;
【2】开垦荒地,最大限度利用能耕种的土地,以备饥荒之年的到来;
【3】科学有效规划农作物种植类型,例如可以在蝗虫多发地区种植蝗虫不喜欢吃的农作物;
【4】尽量种植生长周期短的农作物,研究储备粮食有效方法,延长粮食的储存时间,以备灾年所用;
【5】灾荒年代,可多种不美味但可以充饥的易成活野生植物来代替粮食,书中所列达到了四百余种;
从防治“蝗灾”这一项,以点见面,可以看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既可以用来当统治阶级的农业政策指导思想 。
又可以当民间防治灾害的具体实施手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无缝衔接的“农学”巨著 。
提前储备灾年粮食,是“荒政”思想之一
总结:
纵观徐光启推崇的“农业是富国之本”的“农本”思想,再结合《农政全书》中的农业实施纲领以及具体实施细则
尤其是里面对于水患、旱灾、蝗灾的详细治理方法,可以说《农政全书》在微观方面,完全可以视为明末时期“农本”思想下的灾害防治手册 。
这样,既有防治纲领,又有防治实施细则,后世朝代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间百姓,均可以利用这本书中的纲领思想和实施细则 。
提早做好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可以说,《农政全书》对于保障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
后世之人,没有忘记这位农业先祖,为他立了纪念馆,供众人悼念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