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统治青海350多年的草原王国 吐谷浑是现在的哪里

吐谷浑位于现今的青海、甘肃一带 。吐谷(yù)浑(313―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 。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 。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 。

曾统治青海350多年的草原王国 吐谷浑是现在的哪里

文章插图
闲来翻阅历朝地图,检视西部边境,偶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早在秦朝,其西部疆域就已扩展到洮河流域(今甘南);
至西汉时,洮河流域的东部属凉州陇西郡,北部则属金城郡,河流沿岸均形成城镇聚落 。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中,洮河边界两侧王朝、政权更迭:一边是两汉魏晋、隋唐宋金;一边是羌、氐、吐谷浑、吐蕃 。
其中的吐谷浑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传奇,350多年的存国时间开创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长的纪录 。
吐谷浑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历经数千公里辗转迁徙到青藏高原的青海湖畔,繁衍生息 。
说起吐谷浑,这个由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千里跋涉、辗转迁徙到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人建立的草原王国创造了诸多奇迹:不仅雄踞西北三百余年至今仍有后裔,而且成就了丝绸之路南道几个世纪的繁华,更培育了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千里马—“青海骢” 。
为什么吐谷浑能够立国三百多年?历代国王中涌现了那么多雄姿英发、见识不凡的杰出之士?1600多年前,吐谷浑人在青藏高原的草原上谱写怎样一曲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长歌?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鲜卑族慕容部落的分支,千里远徙之后,在青藏高原落地生根 。
从白山黑水到高山草原
1700多年前,在今天的辽宁彰武、铁岭一带,生活着中国古代民族—鲜卑族的慕容部落 。吐谷浑是这个部落首领涉归的庶长子,统率着1700户部众,而嫡出的年仅十六岁的弟弟慕容廆由于身份高贵,于公元284年继任了可汗之位 。不久,慕容廆和吐谷浑两部的马群在草场上马斗,兄弟俩为此发生争执,吐谷浑一气之下率部众向西远徙 。远涉千里来到青海草原,征服世居的氐羌,建立国家 。《通典》载:“永嘉治乱,(吐谷浑)始渡陇而西,止于枹罕,其子孙有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于白兰,在益州西北 。”一个新的民族和政权的历史就这样传奇般地开始了 。
吐谷浑鼎盛期疆域示意图
吐谷浑人的西迁是一次长达30年的艰苦卓绝的长途旅程 。他们西迁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两晋十六国时期,这是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乱世,是又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 。
由于经过两汉的打击,曾经强盛的匈奴分裂为两部分: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 。所以这一次逐鹿中原的主角是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北方游牧民族,他们从蒙古草原、东北、西北等地呼啸而来,在从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长江的辽阔土地上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小国家 。吐谷浑人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吐谷浑王国是十六国之外又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政权 。
吐谷浑部落先是迁徙到阴山南侧的河套平原游牧发展
在被马群神秘地指引向西方后,吐谷浑人就义无反顾地从富饶的辽东老家出发,一路向西,跋山涉水,穿过了今天的辽宁北部、内蒙古草原的南部边缘,在呼和浩特以西、阴山迤南的河套平原停住了脚步,在这一带游牧了近20余年 。
这片地方原是长期与汉朝对抗的匈奴人的家园,气候温和,水草丰美,非常适于游牧民族居住,从东北和漠北向中原挺进的游牧民族大都先迁徙到这里 。
西晋时期北方各游牧部族分布图
吐谷浑人刚到这片地方的时候,这一带势力最强的鲜卑拓跋部落恰好发生内乱,自顾不暇,因此,吐谷浑部落才得以暂时在这儿驻足 。大约十余年后,鲜卑拓跋强大起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部落大都臣服于拓跋部,吐谷浑部不得已也向其低头 。
公元312年,不愿意仰人鼻息的吐谷浑可汗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乘拓跋部再次发生动乱之机,摆脱其控制,率领族人又一次向西迁徙 。
吐谷浑王陵血渭一号大墓,被称为现实版鬼吹风中的“九层妖塔”,至今仍然矗立在青海海西热水乡 。
这一次,他们是朝着青藏高原进发,其迁徙路线大致是从阴山往西南,逾陇山,又西渡洮水 。这一带土地肥沃,已被同是鲜卑人的河西鲜卑(即后来建立了南凉王国的秃发部)、陇西鲜卑(即后来建立了西秦王国的乞伏部)捷足先登,吐谷浑部难以与之竞争,因此,只得继续西行,来到了枹罕(今甘肃临夏)西北的罕幵原广大地区,最终在这里落地生根 。这块地方后来成为吐谷浑人向广大羌人聚居区推进的桥头堡 。这一年,存国达350多年的吐谷浑国历史就正式开始了 。
吐谷浑人摆脱拓跋部控制后,前往青藏高原的青海湖畔,开始了建国历史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吐谷浑之所以能够享国数百年,迅速从一个游牧部落发展成为东西三千里,南北八百里,国土面积达百万平方公里的西部泱泱大国,跟吐谷浑所处的地缘环境和文化、制度上的海纳百川有、兼包并蓄密不可分 。
吐谷浑部落迁居青海湖畔后,凭借丰美的水草和肥沃的土地,发展农耕和游牧,迅速发展壮大 。
地缘环境上,自公元417年迁入柴达木盆地后,吐谷浑便以昆仑山为依托,以沙洲为屏障,远离周边国家威胁,在都兰温暖、安全的土地上,在美丽的青海湖东边、雄伟的祁连山南面、滔滔的湟水与大通河两岸发展农业畜牧业 。
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河流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草丰美、土地肥沃 。昆仑山雄踞于南,高大险峻,祁连山蜿蜒于北,壮丽苍茫,万山环绕,易守难攻,内部又有茂盛林木可供狩猎和庇护,形成了理想的王国腹地 。
吐谷浑以藏马为母本,以从遥远的波斯引进的波斯马为父本,经由交配改良,培育了闻名天下的青海骢 。
同时,由于吐谷浑的游牧属性,在他们迁居到柴达木后,便对青藏高原藏马进行了改良 。藏马是一种对高原地形、气候等有着极强适应性的马种,吐谷浑以藏马为母本,以从遥远的波斯引进的波斯马为父本,经由交配改良,培育了闻名天下的青海骢(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六骏中便有此千里马) 。
青海骢延续到如今,便是与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同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马的河曲马(藏语“玛珂吉朗”) 。2011年不丹国王旺楚克的婚礼上,国王的坐骑就是特地从中国空运过去的河曲马 。
青海湖畔水草肥美,为吐谷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不仅如此,吐谷浑虽然是游牧民族,但是立足青海后,内修政体,借鉴中原官僚体制,吸取汉地文化精髓,“其官置长史、司马、将军,司马、博士皆用儒生” 。
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6世8传,其中多具才略,还任用汉、西戎、鲜卑等民族的“骨干”担任各级官职;此外外联南北朝诸国,当时中国正值十六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以南凉为北邻,以西秦为东邻 。文化和制度上的包容使得吐谷浑在“软实力”方面与同时期割据西北的其他政权更胜一筹 。
吐谷浑文化和政治制度包容并蓄,并依托骑兵优势成为西北地区强大的地方政权 。
丝绸之路南道繁荣的奠定者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享誉千年,而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主干道,就是人们熟知的武威、张掖、敦煌一线的河西走廊道,但除了这条平坦狭长的通道,还有一条丝绸之路南道,就分布在祁连山以南的青海地区,又称“青海道” 。
从洛阳、西安方向西行,经河湟谷地后,通过青海道的三条支路,可以分别到达敦煌、西域和西藏 。而维护、经营这条通道的便是吐谷浑 。特别是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况下,东西商旅往来也多取道于此 。
汉唐丝绸之路南道路线图,与其他古道相连可以通达西域、西藏和川蜀 。
在史书中,吐谷浑多以丝绸之路中介者的身份出现 。南朝梁就以吐谷浑为中继站,与西域龟兹、波斯、于阗等国交好 。史称“与旁国道,则使旁国胡为胡书,羊皮为纸……其言语待河南人译然后通” 。
不仅如此,吐谷浑还是在青海道所经之处,修建伏俟城、伏罗川城,为行旅、商人提供休息驿站;设立清水川、浇河、赤水、吐屈真川四大戍地,重兵防守,确保中西交通安全;同时组织大规模的商团,派兵保护商业贸易,以及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掌握汉语和西域各族的语言,担负起向导、翻译的重任,使青海道繁荣昌盛达上百年 。
吐谷浑在盛唐的连续打击下国事衰微,最终成为唐朝属国,但龙朔三年(663),被崛起的吐蕃所灭 。
吐谷浑,这个自东北辽河平原迁徙而来的游牧民族,在公元313年建国至663年被吐蕃灭国,传奇般的存世350多年,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维系时间最长的纪录 。
【曾统治青海350多年的草原王国 吐谷浑是现在的哪里】如今,吐谷浑人已经尘封历史,但它的后裔,在吸收了汉、藏、裕固、蒙古等民族文化后,将雄健的游牧因子结合农耕纯朴勤劳,催生了一个古老民族—土族,至今仍然活跃在青海与甘肃两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