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书法特点有哪些 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人

柳公权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柳公权书法特点:结体遒劲 , 而且字字严谨 , 一丝不苟 。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 。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 。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 。

他的书法特点有哪些 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人

文章插图
柳公权之大名 , 无论学习书法与否恐怕都非常熟悉 。作为入选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的书法家 , 柳公权被视作辉煌的隋唐文化的一例典型 , 如今得到较为普遍的推崇 。可有趣的是 , 柳公权不仅有美名 , 还有出自其他大家之口的“骂名” 。“雅”与“俗” , 虽是一对反义词 , 却都被用在了关于柳公权之作品的评价上 。
一、“丑怪恶札之祖”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曾对书法界前辈柳公权作过这样一段评价:“柳公权国清寺 , 大小不相称 , 费尽筋骨 。……柳公权师欧 , 不及远甚 , 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 。”
这段辛辣的评述出自米芾的论书名篇《海岳名言》 。在文中 , 米芾从自己和亲友的书法论起 , 上至东晋的葛洪 , 下至自家的幼子 , 从千年前的篆书和隶书 , 到当时仍旧流行的草书、行书和楷书 , 从纸上到石刻 , 只要他想起 , 即论了个遍 。
也是因为《海岳名言》中涵盖的对象过多 , 再加上米芾对自己私下的论述不求辞藻格律 , 整篇《海岳名言》便呈现出非常松散的结构——只是在这松散之中 , 米芾对柳公权的批评显得十分突出 。
在米芾看来 , 柳公权虽师法欧阳询 , 却又远不如欧阳询 。欧阳询之字都是安排费工 , 造作刻意 , “照猫画虎”的柳公权便更是堪称“丑怪恶札” , 实为后世书法落入窠臼的始作俑者……虽然米芾认为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世间公认的大家各有不足之处 , 但只有柳公权一人被他扣上了“自柳世始有俗书”这顶大帽子 。
当然 , 米芾之所以敢这样批评也有他的理由 。在他看来 , 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南陈至隋朝僧侣)起 , 魏晋名家的笔法就已经失传 。而后欧阳询、虞世南等人虽然渐有整齐匀称之美 , 但已完全失去了古朴的韵味 。以至于当柳公权再去学习欧阳询 , 便是古法一条也学不到 , 只能学会当时的气韵——没有积淀而只能立足当前 , 不是俗又能是什么呢?
二、楷书大家之骨就米芾的评述而言 , 其对于柳公权的评价虽与今日我们许多人对柳公权的认识大相径庭 , 但论述于《海岳名言》之中其实是能自圆其说的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反驳米芾:毕竟就连米芾自己 , 虽批评了柳公权的字 , 却也说柳公权之人是“如深山道人 , 修养已成 , 神气清健 , 无一点尘俗” 。
就柳公权的字而言 ,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 , 后学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近代笔法” , 最终于六十岁前后形成自己的独到风格 。故他早期的作品确实整体不够和谐 , 甚至可见各家风格的拼贴堆砌 , 虽冠上了柳公权之名 , 却并不属于我们所熟悉的那位大家柳公权 。
而在后期 , 待个人风格成熟 , 其以“柳体”创作的作品各具神韵:《玄秘塔碑》“最露筋骨”;《神策军碑》最显“端恭”;《司徒刘沔碑》最显“刚强”;《吏部尚书高元裕碑》最显“儒雅”;《魏公先庙碑》最显“庄重”;《复东林寺碑》最显“超逸”……柳体之为柳体 , 尽显柳公权“神气清健 , 无一点尘俗”的个人品性 , 实现了对既往楷体的书写技巧的总结和审美意蕴的融会 。
加之柳公权之后 , 世间再无可与之比肩的楷书大师 。甚至楷书都得到了“自唐代以下皆不可观”的评价 。故而柳公权也就坐稳了楷书大师之位 , 成为直至今日仍被普遍认为的楷书代表 。
三、柳体之时 , 唐风之世诚然 , 与其他书法大家相比 , 柳公权总有不足之处 。米芾对其的严苛批评便正是建立在前有王羲之、钟繇等大家的基础之上 。但柳体也确有其风格——尤其是在柳公权生活的时代 , 这种风格与社会格外的契合 。
唐代是一个重视科举的时代 。科举对学子的书写有着明确的要求:“楷法遒美者为尚” , 楷体是官方正体和通行字体 。故而实用且兼具美观的楷体成为了大多数士人的必要之选 。这便为柳体这一新风格提供了最基本的发展空间 。
且柳体“体势劲媚 , 遒健清刚 , 法度完备” , 既适合书写正式的官方文书 , 也适合抒发个人情思 。再加上柳公权本人还是一位而立之前便状元及第 , 历仕七朝而朝野闻名的名臣 , 追捧效法他的人不计其数 , 柳体在唐代的走红便可谓水到渠成 。
【他的书法特点有哪些 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人】因而可以说 , 柳体能有“颜筋柳骨”之美名 , 柳公权会被视作隋唐书法的一位重要代表 , 一方面离不开当时人们对于楷书的认可和对于柳体的推崇 , 一方面也依赖后世对于书法的反思 。恰如米芾对柳公权抱有批评 , 书法正发展于对于前人的学习与反思 。毕竟只有学会发现“不完美” , 才能更靠近“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