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迁都北京主要原因 明朝的三个首都的历史渊源

朱棣虽然经常在北平办公,但也没有否定应天府的京师地位,所以这个时候明朝又同时存在了两个京师 。北平府在北面,所以称为“北京”;应天府在南面,所以称为“南京”,这也是以上两个地名的由来 。从此之后,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有南北两京,也分别有两套官员班子 。

明朝迁都北京主要原因  明朝的三个首都的历史渊源

文章插图
提起明朝的首都,大部分都知道是北京,稍懂历史的可能还知道南京也曾是明朝的首都,但其实明朝历史上共有四个首都,分别是应天府(南京)、汴梁(开封)、临濠(凤阳)、北平(北京) 。
朱元璋的一生之中,无论是起兵造反,还是四方征战,还是当了皇帝之后,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杀伐果断,极少拖泥带水,唯独在定都这件事上,朱元璋始终犹豫不决,一直到死都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
在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又设计害死小明王韩林儿之后,朱元璋于1368年正月在应天府称帝,定了国号,叫“大明”,也定了年号,叫“洪武”,但是却没有定京师在哪里 。
直到1369年九月,朱元璋将元顺帝彻底赶到漠北之后,才召集群臣讨论定都的问题,手下大臣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供了很多选项,但朱元璋却都感到不满意 。
获得提名最多的是应天府,应天府在元朝是叫集庆,朱元璋打下来之后就改名为应天府 。
在建国过程中,朱元璋正是以应天为根据地,西边击败陈友谅,东边击败张士诚,占据了长江流域,然后在南征、北伐,统一了全国 。
可以说应天就是朱元璋的大本营,跟随他的文武官员也大多在应天居住,朱元璋又是在应天府称帝,将其定为京师是最合理的 。
但是,朱元璋对应天府却不太满意,因为元末明初虽然南方的经济繁荣程度已经超过了北方,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中心一直都在北方的中原地区,定都应天府的话,对北方广袤领土的辐射能力不够 。
而且,历史上定都这里的,大多是偏安一隅的政权,寿命也大都很短,比如三国时的东吴,南北朝时的东晋、宋齐梁陈,南宋的一百五十多年就已经是最长的了 。
朱元璋当然不希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大明是一个短命王朝,所以不太满意 。
获得提名较多的还有汴梁 。汴梁就是开封,是北宋的旧都 。
徐达北伐的时候,朱元璋曾经亲自赶到汴梁,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阵前指挥会议,其中也包含了考察汴梁是否合适成为明朝的京师 。
因为朱元璋曾经是小明王韩林儿的部下,韩林儿建立的龙凤政权国号就是宋,汴梁是北宋的旧都,政治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而且,汴梁位于北方中原的核心地带,辐射全国的作用明显强于南京 。
【明朝迁都北京主要原因明朝的三个首都的历史渊源】但是经过考察,朱元璋却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发现汴梁如果作为京师,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在地形上没有天险可守,一马平川 。一旦发生战事,敌人可以很快就兵临城下,包围京师 。
对此,熟知兵法的朱元璋感到很不放心 。此外,在北宋灭亡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汴梁屡遭战火,早已凋敝不堪,宫殿损毁殆尽,朱元璋考察之后也不满意 。
朱元璋自己想要把京师定在濠州,濠州就是凤阳,朱元璋改名为临濠 。
这或许是朱元璋的一种执念,因为朱元璋的老家就是濠州,他也是从这里走出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当时他还俗投军的时候,就是投靠的驻扎在濠州的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 。
临濠是一个小地方,当年彭大、赵均用等人的部队来到后,和郭子兴的军队合在一起,仅仅五六万人当地就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供应了 。
如果将临濠定为京师,那么不仅有大量的文武官员,以及他们的家眷,还要有数量庞大的驻守京师的军队,临濠这种小地方根本无力承担 。
朱元璋也曾派人在临濠修建了很多宫殿,也派人很多人去工作,但最终他发现临濠是真的无法胜任京师这个“岗位” 。最后,在手下重要谋臣刘伯温的劝说下,朱元璋放弃了将临濠作为京师的想法 。
朱元璋其实自从称帝之后,一直在以上三个选项中摇摆不定,所以他将应天府定为“南京”,即南边的京师;将汴梁定为“北京”,即北边的京师;将临濠定为“中都”,即中间的都城 。
直到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在反复考量之后,才终于下诏“改南京为京师”,这也就意味着应天府成为大明王朝正式的政治中心,而且是唯一的中心,那么另外的汴梁自然不能再被称为北京了,临濠也不能被称为中都了 。
虽然朱元璋将应天府定为京师,但其实他心中还是不满意的,此后十几年,他一直在考虑迁都的问题,经过反复斟酌,朱元璋将目标放在了陕西西安府 。
为此他特意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特派太子朱标巡抚陕西,监督西安城墙的修建工作,并实地考察西安作为明朝“北京”的可行性 。
可惜的是,朱标自巡抚陕西之后,回到南京不久便离世,这对朱元璋打击很大,他甚至以为,朱标之死是上天不想让他迁都的惩罚 。
在朱标病逝当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在祭灶神爷文中说道:“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 。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 。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 。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 。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
可见,朱元璋此时虽然仍有迁都的想法,但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 。
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朱标之子朱允炆,即建文帝 。建文帝继位后大刀阔斧削藩,逼得燕王朱棣造反,最终历经四年,朱棣打进南京,登基称帝,即永乐帝 。
朱棣继位之后,立即着手迁都的相关事宜 。朱棣的迁都理由比较复杂,一方面是应天府作为京师,确实有地理上的不足,难以辐射到北方的广大领土 。
另一方面,朱棣的皇位毕竟是夺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反对他的人很多,尽管朱棣杀了一大批建文忠臣,但仍旧感到压力很大,而北平是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在那里经营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根深蒂固 。
除此之外,北元政权虽然早已被击溃,但草原上蒙古诸部依然势力很大,边患十分严重,这必然就要给边塞诸王更多的兵权 。可朱棣自己就是靠这个起家的,当然不会重蹈覆辙,因此他宁可将京师迁到北平,天子守国门 。
而且,朱棣迁都是打着朱元璋的旗号的,只不过朱元璋虽然确实有迁都的意思,但目标却是西安,而不是北平 。
朱棣虽然经常在北平办公,但也没有否定应天府的京师地位,所以这个时候明朝又同时存在了两个京师 。北平府在北面,所以称为“北京”;应天府在南面,所以称为“南京”,这也是以上两个地名的由来 。
从此之后,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有南北两京,也分别有两套官员班子 。
朱棣于永乐十九年,正式宣布迁都北平之后,北京正式成为京师,南京则成了一个陪都,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北京的官员班子为主 。
比如北京的吏部就直接称为“吏部”,而南京的吏部则要加上两个字,称为“南京吏部”,权力大小更是天差地别,其他相对应的官职也是如此 。
综上所述,朱元璋建国后,设立了三个首都,即“北京”汴梁、“南京”应天府、“中都”临濠 。十一年后,朱元璋最终确定将应天府作为唯一的京师 。
朱棣夺位之后,迁都北平,因此将北平称为“北京”,应天府称为“南京” 。
所以,严格来说,明朝先后共有四个首都,即应天府(南京)、汴梁(开封)、临濠(凤阳)、北平(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