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有前三后四的说法讲究 清明节前三后四什么意思

清明节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其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寒食节 。而历史上深受中国影响的越南、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保留了过清明节的传统 。

清明扫墓有前三后四的说法讲究 清明节前三后四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清明扫墓有前三后四的说法讲究 清明节前三后四什么意思】眼看就到清明节了,虽然疫情仍在,但清明小长假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仍然是咱们放松休息的一个难得空暇 。
清明节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其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寒食节 。
而历史上深受中国影响的越南、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保留了过清明节的传统 。可以说,清明节是整个东南亚共同的节日 。
根据习俗,在清明节前后十天,都是祭祖的日子,也被称为拜清 。
其实清明节不仅仅是有祭祖的风俗,在发展的过程中,它融合了踏青节、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承载了各地群众共同的信仰和礼仪 。
不过祭祖仍是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肯定都有一些细节上的区别 。而这些细节,正是在节日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 。
比如在很多农村,关于祭祖上坟就有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前三后四,左五右六” 。
所谓前三后四,也就是祭祖的日期,而它正是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啖君”而出现的 。
介子推是晋文公重耳的忠臣,在陪重耳流亡路途中,因条件艰苦,重耳饿晕过去,为了让晋文公活下来,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条肉,熬成汤奉给了他,可谓肝脑涂地,忠心不二 。
后来重耳上位后,因赏罚不一,介子推愤而归隐山林,不愿出仕 。晋文公为了逼出介子推,放火烧山 。
结果介子推宁死不屈,最后与母亲抱树而死,只留下“割肉丹心尽忠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句诗和千古遗憾!
为了纪念介子推,人们发明了寒食节,节日早期时间最长可达105天,最短也有30天 。在此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凉食 。
苏轼苏东坡留下的诗句“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就是对寒食节的描述 。
慢慢地这个要求演化成仅限于寒食节当天 。而之所以人们认为前三天和后四天是最合适上坟的时间,就是因为当天需要禁火,不适宜进行上坟烧纸等行为 。
“左五右六”这句话则主要有两种看法 。
一种认为这是对添坟培土时间的要求,在习俗上清明当天不宜培土,要提前五、六天就提前将这件事做好,以表示对先辈的思念,如果拖到当天,就算晚了 。
另一种说法则是认为左五右六是指时间,也就是清晨五六点钟 。主要是考虑到这个时间段比较清静,同时又避开了太阳旺盛的时候,而且早早出发也是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
当然,就像上文所说,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细节,不过永远不变的是我们对祖先、逝去长辈的思念和缅怀 。
包括现在大家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与古时候比起来,很多人都在外地工作 。再加上受疫情影响,可能短短三天时间,根本不够让我们回到老家祭祖,也许会让人觉得遗憾乃至不安 。
但各地的习俗其实更多的是为了通过各种仪式感,表达对祖先最大的祝福 。无论在什么时间段,哪怕就是在外地进行祭奠,都同样能够表达咱们对先人的尊敬和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