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明德至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最有名的理论 。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 。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教导大家努力吧眼前的事情做好,要做什么像什么 。
止于至善:精益求精,达到最完美的地步。
〖出处〗《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整句话的意思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明德至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明德至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
“明德至善,知行合一”是两个词,意思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
“明德至善”语出《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明德至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而是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实际的善行;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