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基地|用互动性更强的科普场馆提升知识“黏性”( 二 )


郝志琦指出 , 虽然现在很多家长有了从小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意识 , 能够带着孩子走进科技馆 , 但有的家长只是把孩子往科技馆一放 , 就放羊式地让孩子自己去玩 , 家长却在一旁玩手机 , 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 科学教育中 , 家庭作为“第一课堂”的地位永远不能被忽视 。 孩子们在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 , 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引导 ,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 否则科技馆只能成为孩子的“游乐场” 。
郝志琦表示 , 目前科技馆自身普遍存在讲解人员短缺的情况 , 面对大规模的参观 , 显然无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 比如“自己拉自己”这个科普项目 , 主要科普的是机械滑轮的原理 , 让孩子们了解滑轮究竟是如何轻松拉起重物的 。 但如果不把道理跟孩子们讲清楚 , 很多孩子就只能把这个项目的设施当成秋千玩了 。
科普教育不仅要有普及 , 还要有提升
“其实小规模的社团或者兴趣小组的讨论 , 对于科普的深入 , 以及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效果更好 。 ”郝志琦认为 , 科技馆、博物馆等不应该只是一个展示的场所 , 更应该是一个科普的平台 。 通过平台组织各种活动 , 让更多青少年参与进来 。 一场生动的科技创新比赛、一次充满趣味的科学创作活动 , 都有可能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作用 。 青少年只有亲手做了、亲手写了 , 才能更有参与感 , 科学知识才更有“黏性” 。
以天津科技馆的天文讲堂活动为例 , 通过该活动 , 参与天文社团的青少年儿童如今已过千人 。
第一次参加“双星伴月”活动的天津市岳阳道小学二年级的王知闲原来对天文知识了解得并不多 , 通过大讲堂老师的讲解以及和社团其他同学的交流 , 再加上通过望远镜观测到的天文奇观 , 一下子勾起了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回家我就恶补了很多天文知识 , 下次再去参加活动 , 我再也不是一无所知的‘小白’了 。 ”王知闲开心地说 。
同时 , 科普教育不仅要有普及 , 还要有提升 。 夏秋雨表示 , 可以以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场所为载体 , 对标青少年主流科技竞赛 , 不断拓展竞赛参与面 , 提高竞赛水平 。 参与竞赛的学生群体不断增加 , 竞赛水平不断提升 , 自然会带动和提升更多孩子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和能力 。
此外 , 可以利用网络优势 , 让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科技馆参与到线上活动 , 推出更多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的科普形式 。 比如天津科技馆开展的“博物话科学”活动 , 联合了国家海洋博物馆、辽宁省科技馆、山西省科技馆、重庆科技馆等16家科技馆 , 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示科技馆内容、分享有趣的科普知识 , 并邀请顶尖科学家通过短视频解答青少年提出的科学问题 , 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
目前 , 我国科技馆、博物馆等正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 公众也在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 。 全国各地也都在积极出台政策 , 更好地发挥我国科技资源在科普中的作用 , 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 使其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 以及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
【科普教育基地|用互动性更强的科普场馆提升知识“黏性”】夏秋雨希望 , 各地都能尽快在全社会构建起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的有效体系 , 让青少年在科学的花园中尽享科学之美 , 体会创新之乐 , 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