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2022年太空很忙,全球将迎来这些航天大戏


近日 ,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 , 中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已获批复;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实施 , 先后开展月球南极采样返回、建立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等任务 。
此外 , 全球还有许多国家正摩拳擦掌 , 想要在未来逐渐白热化的航天竞赛中一展身手 。
探月方兴未艾 , 新入场者甚众
围绕重返月球、通往火星的阿耳特弥斯计划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打算在今年向月球发射一艘无人的猎户座飞船 , 开展轨道验证工作 。
按计划 , 美国还有3枚小型探测器会在今年登陆月球 , 对月面4G通信等技术进行验证 。 在整个阿耳特弥斯计划中 , 这些小型而前沿的技术验证是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的一部分 , 是NASA动员商业力量向月球运送货物与科学仪器的项目落地 , 属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此外 , 同样是为重返月球探路 , NASA还将在今年3月发射轨道验证立方星 。
俄罗斯也渴望重返月球 。 其计划今年发射的月球-25 , 将成为俄罗斯/苏联自1976年以来首个着陆月球的探测器 。 1970年到1976年间的3次采样返回任务中 , 苏联共带回301克月球样品 。 但这一次 , 新的月球探测器不会返回地球 , 而是携带30千克的科学仪器着陆月球南极附近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 , 通过挖掘、采样的方式对月面永久冰冻层里的水进行研究 。 月球是我们未来10年计划的中心 。 俄罗斯空间研究所在2021年3月宣布 。
今年第三季度 , 印度将发射其第三个月球探测器月船三号 。 月船三号将携带5种科学仪器着陆月球南极 。 2008年升空的月船一号轨道器环月飞行一年之后 , 由于故障提前结束工作 。 2019年发射的月船二号原计划在月面软着陆 , 但着陆器最终坠毁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总结说该任务90%—95%都是成功的 , 只有最后着陆器失联部分的5%失败了 。
日本公司ISpace历经2008年以来的团队重组、合作伙伴更替、系统方案修改和运载工具变化后 , 终于要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在日本传说中意为白兔的Hakuto-R了 。 这一着陆器高度超过2米 , 内置一辆可能更像兔子或《星球大战》小机器人的迷你探测器 , 搭载了仅有58厘米高的阿联酋首个月球车拉希德 , 将对月壤开展研究 。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发射的飞天号虽然轨道器失联 , 但也让日本成为了第三个实现环月探测的国家 。 而韩国计划在今年8月向月球轨道发射的探路者探测器 , 有望成就韩国的第一次地外探测任务 。
21世纪以来 , 新一轮探月热潮在全球掀起 。 无论独立自主或多方合作 , 月球探测的先行者和追随者们都在设计、执行着各自项目 , 并以新的地月空间发展理念审视月球资源开发与利用 。 作为与地球相伴万亿年的卫星 , 月球将在2022年见证多国的探索活动 , 它既是人类认知宇宙的重要窗口 , 也是通往更远深空的驿站 。
【月球|2022年太空很忙,全球将迎来这些航天大戏】登陆行星探访卫星 , 寻找生命线索
载人登火的想法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有了 。 但直到今天 , 红色星球上唯一的地球印记仍然还是无人探测器 。 火星探测每26个月迎来一次发射窗口期 。 因为伞降系统、飞行软件等问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 2020年原本要与中国、美国、阿联酋在同一季节启程的欧洲—俄罗斯联合任务错过了窗口期 , 就这样顺延到了2022年9月 。 与大多数火星任务一样 , 它将采集火星土壤、岩石样品并进行分析 , 以寻找生命痕迹 。 与前辈们相比 , 这次任务于火星地表以下打钻的深度将达到创纪录的两米——在这个深度 , 40亿年前的有机物质可能完好保存 , 而当时火星表面的条件更接近婴儿时期的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