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大众汽车高管苏伟铭创办,“宾理智能科技”获100亿战略投资( 二 )


这还是没那么严重的结果 。 积分奖励表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心理工具 , 对孩子的内心有极大的暗示作用 。 就像开头所举的例子——一个8岁的小男孩需要奖励才会去帮助弟弟——他已经习惯了无论做任何事情 , 都有即时的回报 。
由前大众汽车高管苏伟铭创办,“宾理智能科技”获100亿战略投资
文章图片
罚款后迟到的人更多?
“奖励经济”影响孩子人际关系
这个男孩的心理 , 如果用一个专门的词来概括 , 就是“奖励经济” , 它让所有行为都成了一种交易——孩子们期望因为良好行为得到奖励 , 并对“免费提供帮助”犹豫不决 , 这不仅破坏了孩子们做事情的内在驱动力 , 更会误导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
比如说 , 当孩子看到身边的人遇到问题时 , 他们的第一反应 , 也许同样是“我要去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 但随之而来的 , 可能会在“算计”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研究表明 , 习惯用有形回报激励自我的孩子 , 帮助他人的倾向更弱 。
行为经济学家、杜克大学教授的丹·艾瑞里(DanAriely)曾进一步解释说 , 这是“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碰撞 ,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 , 市场规范往往压到社会规范 。 换言之 ,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会变成商业的交易关系 。
什么意思呢?
他进一步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公司曾试图减少父母接孩子的迟到率 , 建议学校对迟到的父母进行罚款 , 但实行罚款后 , 迟到的父母却更多了 。 为什么?因为实施罚款后 , 学校和家长之间在“接送”这件事情上的社会规范 , 就变成了市场规范 。
以前 , 父母会约束自己 , 因为觉得迟到会给老师们造成不便 , 甚至觉得内疚 。 现在 , 他们通过支付罚款为迟到买单 , 反而觉得心安理得了 。
父母使用积分奖励表也是这个理 , 相当于把市场规范引入家庭生活 , 孩子的想法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 做得好 , 是为了得到奖励 , 做得不好 , 也不会因此自责 , “大不了就是没有积分嘛!”长期以往 , 于孩子而言 , 本来就应该做好的作业、家务 , 居然变成了父母给自己布置的“有偿工作”!
DanAriely还举了另一个例子 。 他曾任教的一所大学 , 曾使用积分来考核老师 , 结果是什么呢?有个老师一年只教了一门课 , 但通过别的活动得到了112分 , 名列前茅 。 还有一些老师会用各种方法 , 去优化“公式” , 从而让自己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 , 而不是关注学生本身 , 这种积分制到最后 , 也没有任何信誉可言 。
由前大众汽车高管苏伟铭创办,“宾理智能科技”获100亿战略投资
文章图片
(丹·艾瑞里是著名的畅销书PredictablyIrrational作者 。 )
同样 , 如果把类似的情况类比回家庭呢?也是在培养一个个善于“优化公式”的孩子而已 。
Ariely也强调 , “孩子因为做家务得到了积分”和“孩子因为帮助了弟弟妹妹而得到了积分”之间的区别 。 因为当孩子习惯了“关心别人而获得奖励”、“没有奖励就不关心别人”之后 , 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就产生了:“当你以后变老了 , 孩子会怎么对你?”
当然 , Ariely的意思 , 并不意味着 , 给孩子们有形的奖励 , 会导致他们长大后就会对大人置之不理 , 那只是一种最极端的结果 。 但只要我们往这个方向稍微思考一下 , 就会知道 , 积分奖励表的潜在危害到底有多可怕 。
用内在驱动代替外在激励的7个建议
那么 , 不用积分奖励表 , 我们如何激励孩子自觉做家务、做作业、关爱身边的人、养成好习惯呢?以下是7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