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了多少没矿的山,他们终于找到这里!( 二 )


2017年 , 赵俊兴从主攻斑岩铜钼矿转向主攻稀有金属矿 , 何畅通研究生入学即选定稀有金属矿床作为主攻方向 。 现在 , 两位年轻人都已经成为队伍里的“小专家” 。
秦克章团队之所以去喜马拉雅地区寻找稀有金属矿 , 与该地区淡色花岗岩分布广泛有关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喜马拉雅地区的淡色花岗岩都未被当作稀有金属的找矿目标 , 因为传统观点认为 , 大面积花岗岩是由于沉积岩重熔、原地侵位而成 , 不成矿 。
但基于对淡色花岗岩的实地考察研究 , 吴福元提出 , 喜马拉雅地区的淡色花岗岩为高度结晶分异的花岗岩 , 它们在华南与钨、锡、铌、钽、铍、锂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 喜马拉雅很可能具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 。
此后 , 不少研究团队对喜马拉雅区域的淡色花岗岩体进行了考察 , 发现20余处岩体含有铍—铌—钽稀有金属矿化 , 吴福元的理论得到一次又一次验证 。 但遗憾的是 , 一直没有人在喜马拉雅区域发现工业级别的锂矿体 。
“为什么找不到锂矿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秦克章 。 他的团队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过大量野外考察 , 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后 , 他们还拓展了考察区域 。
一天 , 看着地图上自己和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过的一个个“小点” , 他突然发现了一个规律:“新疆阿尔泰、秦岭地区花岗岩和稀有金属伟晶岩具有‘靠近母体花岗岩边部的地区铍—铌—钽资源多 , 远离母体花岗岩体的地区锂资源多’的岩浆演化与金属分带特点 。 喜马拉雅地区会不会也是这样?”
基于这一想法 , 他提出了“向强分异花岗岩的更远端、更高处找锂”的科学预判 。 2020年底 , 依照此判断 , 结合前人与团队前期工作线索 , 他们优选出纳木那尼区域、库曲区域、普士拉—穷家岗一带的3处5300米至5750米的高海拔目标区 , 作为2021年科学考察时检查的重点 。
坚持、希望、坚持
“上了多少没有矿的山顶 , 才找到这里 。 ”
在6月26日之前 , 赵俊兴等人已经在西藏进行了20天的野外工作 。 他们发现 , 2021年科考规划的3个重点检查区域中 , 纳木那尼区域没有锂矿化迹象 , 库曲区域有锂矿化迹象但山体太陡无法采样 。 穷家岗是他们此次科考的最后一站 。
从电话中了解赵俊兴和何畅通的考察情况后 , 秦克章与他们商定了科研填图和采样的大致方案 。 很快 , 博士生施睿哲赶来加入了考察队伍 , 赵俊兴、何畅通、施睿哲3人按照方案继续工作 。 一周后 , 秦克章处理完北京的事务 , 也赶到了锂矿所在地 。
爬了多少没矿的山,他们终于找到这里!
文章图片
科研人员根据考察结果手绘的琼嘉岗锂矿平面图受访者供图
“一看就是个‘大家伙’ 。 ”秦克章回忆起看到锂矿时的感受 。
之后 , 他们又用了一周多时间在周边进行实地考察追索 。 最终 , 他们发现有40余条囊状体、厚板状的锂辉石伟晶岩脉 , 组成了4条岩脉群和4条矿带 。 4条矿带长度都超过1000米 , 其中2条矿带宽度大约为100米 , 集中分布在5390米至5581米的高海拔地区 。 而在当时 , 国内上百米宽、上千米长的超大型伟晶岩体只有两处 , 一个在南疆白龙山 , 一个在川西甲基卡 。
本轮考察工作完成时 , 秦克章和赵俊兴把登山鞋扔了 , 因为爬山走路太多 , 他们的鞋底都已裂开 。
爬了多少没矿的山,他们终于找到这里!
文章图片
从琼嘉岗锂矿下山的4位科研人员 , 从左至右分别是施睿哲、秦克章、赵俊兴、何畅通 。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