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甘肃客户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一滴中国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近观冬奥」冬奥会,亦是科技的盛宴( 二 )


“冰丝带”内部 , 冰面平整如镜 。 在建设过程中 , 世界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 不仅避免了氟利昂制冷产生的“强温室气体” , 而且在冰面质量和赛后长期可持续方面 , 也是最好选择 。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首钢滑雪大跳台采用竞技型人工剖面赛道设计方法与建造关键技术 , 为国内首创 。 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场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 , 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 , 碳排放接近于零 , 等等 。
在冬奥赛事的运行保障过程中 , 也是科技发挥着大作用 。 诸如 , 国家速滑馆中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 , 能实时跟踪运动员的位置 , 灵活捕捉比赛画面 。 我国自主研发的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 , 采用新型的柱状阵列式抗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 , 能够对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肩腿部起到有效的保护 。
一座座庞大的冬奥场馆巍然屹立 , 一项项赛事顺畅运行 。 那么 , 这一切的动力又从何而来?
“风光出张北 , ‘绿电’送北京 。 ”张北运达风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英波介绍说 , 张家口北部地区的风力和光伏发电通过柔性直流电网工程输入北京 , 为冬奥场馆的运行提供了100%“绿电”保障 。
张北的风 , 点亮北京奥运的灯 , 这是被交口称赞的浪漫故事 , 也是中国“绿色奥运”庄重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文转自:新甘肃客户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一滴中国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近观冬奥」冬奥会,亦是科技的盛宴
文章图片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三)
除了保障冬奥赛事正常运行外 , 运动员及工作人员的衣、食、住、行也是冬奥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 这个过程也同样充斥着科技创新元素 。
走进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 , 满满的科技感扑面而来 。 十余款智能餐饮“机器人”娴熟地烹饪着 , 为全球媒体采访人员提供中餐、西餐、快餐等各类餐饮 。 智能餐饮“机器人”不仅可以精准掌握火候 , 而且可以烹制出炒菜、麻辣烫、煲仔饭等六七十道菜品 。
“‘机器人’烹制的麻辣烫和煲仔饭非常受欢迎 , 是销售最好的餐品 。 ”智慧餐厅主管钟展鹏介绍说 , 智慧食堂作为智慧冬奥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 用机器代替人力 , 可24小时不间断提供餐饮服务 。 同时可实现无接触方式送餐 , 避免人员交互 , 科技助力下的冬奥餐饮服务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 。
冬奥村开村后 , 运动员公寓的多功能智能床迅速“火”了起来 。
据悉 , 冬奥村中的智能床采用记忆棉材质 , 并且还自带闹钟推醒功能 , 下载App设置时间后 , 智能床会在时间到的时候自动起降 , 从而提醒运动员起床 。 而且智能床还具有智能识别的功能 , 如果运动员睡觉打呼噜 , 它可以在识别运动员打鼾后自动调节床头部的高度 , 从而缓解打鼾的情况 。
在出行方面 , 不仅可搭乘使用氢燃料的大巴车 , 更有全球首条智能高铁线路——京张高铁保驾护航 。
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 , 列车发车、运行、停车、车门开闭全自动 , 运行状态自感知 , 各类故障精准预测;人性化客舱设计 , 信息交互、灯光调节智能化 , “雪之梦”多语言服务;再配上世界上首个时速350公里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依托复兴号运营经验和先进技术 , 北京冬奥列车专为冬奥会量身定制 。
此外 , 值得一提的是 , 北京冬奥会也实现了奥运史上首次8K视频技术直播开幕式和重要的体育赛事转播 , 为疫情不能到场的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 。
“可以说 , 北京冬奥会 , 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 , 也是一项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大会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磊说 ,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一系列的科技成果 , 都会成为重要的、宝贵的奥运遗产 , 在赛后进一步推广应用 , 继续惠及公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