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下的阴影:汽车也被芯片卡脖( 三 )


地平线提供的数据显示 , 随着汽车智能化变革对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 , 预计到2030年 , 每辆汽车的车载AI芯片平均售价将达1000美元 , 整个车载AI芯片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 , 成为半导体行业最大的单一市场 。
在汽车芯片重要性不断提升的同时 , “国产替代”的趋势也逐渐明显 。
此次“缺芯”危机也将加速国产替代趋势 。 目前 , 汽车芯片进口率高达90% , 全球主要汽车半导体厂商为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电子 , 国内汽车行业车用芯片自主率极低 。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 , 国内客户的芯片需求能否满足 , 部分取决于海外厂商的供货优先级 。 因此 , 在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 , 更多的国内主机厂只能向国内芯片厂商寻求支持 。
这对国内芯片厂商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
抢位战开启
越来越多的玩家正在加入这场游戏 。
首先是许多消费领域的芯片巨头 , 向汽车芯片切入 。
2016年时高通就试图收购恩智浦 , 以将业务从手机向汽车扩展 , 不过这笔交易牵扯到两国贸易争端 , 最终失败 。 不过 , 高通通过骁龙820A和602A汽车平台 , 在数字座舱领域为汽车提供高水平的计算性能 , 包括奔驰、奥迪、保时捷、理想、小鹏等在内的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均已推出或宣布推出搭载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的车型 。
英伟达于2019年量产Xavier芯片 , 是现在市面上已经量产的芯片中算力最高的芯片之一 , 此外其还计划于2022年提前一年量产Orin芯片 , 并与理想汽车合作推出L4级别的自动驾驶 。 英特尔在2017年完成对Mobileye的收购 , 据悉 , 英特尔、Mobileye、宝马三方将联合开发自动驾驶概念车 , 于2021年推出量产车型 。
高通、英伟达、英特尔等消费级芯片的巨头 , 在算力上享有优势 , 它们的入局对汽车芯片、尤其是数字座舱领域将形成一定的冲击 。
高光下的阴影:汽车也被芯片卡脖
文章图片
其次 , 汽车制造商们也希冀能够自给自足 , 尤其是以特斯拉为首的新势力 , 正试图打破壁垒进行芯片自研 。
特斯拉于2019年4月发布了FSD芯片 , 是目前业界领先的自动驾驶芯片 。 特斯拉中国学徒蔚来也开启了自研芯片的征程 , 据公开报道 , 蔚来自研自动驾驶芯片所需的资金投入为10亿人民币到10亿美元不等 。
此外 , 另一家新造车企业零跑 , 已经于2020年10月发布了首款全国产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规级AI智能驾驶芯片——凌芯01 。 据悉 , 零跑能成为继特斯拉之后的唯一一家有自主研发芯片实力的车企 , 是因为背后有世界排名第二的安防系统制造商大华股份 , 为其提供了人力和技术资源 。
除新势力外 , 北汽、吉利、比亚迪等传统车企也在芯片上有所布局 。 其中布局较为成熟的是比亚迪 , 早在2004年 , 比亚迪半导体就已成立 , 在今年4月 , 比亚迪公开完成内部重组 。 在随后两个月时间内 , 比亚迪半导体完成两轮融资 , 引入战略投资方超过40家 , 估值破百亿 。 12月底 , 比亚迪已经发布公告 , 宣布了比亚迪半导体的分拆上市计划 。
传统科技巨头也正在入局 , 华为不断提升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战略地位 , 已发布旗下AI处理器Ascend910(昇腾910) , 并基于这款昇腾芯片自研MDC智能驾驶平台 。 近日消息 , 华为Hicar与北汽蓝谷始于去年1月28日的合作 , 将于2021年上半年落地有新车型推出 。
杀入汽车领域的芯片巨头、科技巨头、新旧造车势力、传统汽车芯片厂商 , 这都是国内芯片厂商创业路上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