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件照|余承东真正上位,距离华为造车,最早今年最晚5年后?( 二 )


对于华为来说 , 即便汽车业务目前没有盈利可能 , 但投个几十亿美元 , 应该不是问题 , 放着两个模式再发展几年的能力 , 还是有的 。 但 , 今年刚开年 , 王军就停职了 , 这不是内斗的结局 , 而是华为今年要面临更大的压力 。
这股压力 , 来源于美国的制裁 。
华为如果真造车 , 也是被逼无奈?
根据路透社等外媒消息 , 美国拜登政府已经停止批准美国公司向华为出口大多数产品的许可证 , 包括Wi-Fi 6、Wi-Fi 7、云计算产品 , 哪怕是高通的4G芯片 , 都在出口黑名单之中 。 在这一系列的压力之下 , 华为不仅仅是手机业务受到影响 , 包括ICT基建、智能终端、云服务这些主营业务 , 也将备受压力 。
现在华为的主力旗舰手机 , 用的就是高通旗舰芯片的4G阉割版 , 绕开了早前一波的美国制裁方案;笔记本电脑 , 用的是英特尔和AMD提供的CPU等 , 系统是Windows 。 而这些业务 , 被华为内部命名为“终端业务” , 是一个和美国供应链深度绑定的板块 , 去年带来了1013亿元的收入 , 是三大主营板块销售额第二高的产业 。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 , 华为的智慧屏、可穿戴设备中 , 有较大一部分产品使用的都是28纳米以下先进工艺的芯片 , 短时间内完成“去美国”化的可行性不大 。 所以 , 极端情况下华为的主要业务板块之一的“终端业务”一定会受到影响 。

做个推测 , 断供之后 , 华为的手机、平板电脑业务 , 都会受到影响 , 最惨烈的情况可能会让华为每年损失千亿元 。 去年 , 华为收入6369亿元 , 增长1亿元 , 基本与2021年持平;如果按照今年的限制政策 , 那这个销售收入可能是会降低的 。 损失手机业务 , 对于华为的影响是巨大的 。
这个情况下 , 或许该轮到汽车业务抗住压力了 。
以我国每年2000万台新车销量举例 , 其中新能源车销量占比600万辆 。 以华为和其他厂家HI合作模式计算 , 每台车能盈利3-5万元 , 如果想弥补手机业务上千亿元级别的损失 。 那每年 , 至少要完成百万辆或者千万辆新车的销售成绩 , 目前来看 , 可能性极低 。

而如果自己做 , 几年能成为国内头部车企 , 以目前的销售渠道建设来看150-200万加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 把车价定位在20-30万级别 , 这样 , 毛收入有可能弥补终端业务上的不足 , 可以完全替代终端业务板块上的收入 。
换个角度想 , 华为造车也更有可能 。 华为的这套智能驾驶系统 , 投入了不少资金研发、测试到最后的装车 , 如果和其他车企绑定依旧不能回本 , 这套东西不如拿回来自己用 。 现在 , 华为的车机和智能化系统有现成的 , 电池业务也在整合当中 , 销售渠道有现成的 , ;换句话说华为真想造车其实很简单 , 唯二缺少的是造车资质、造车工厂 。
尤其是今年 , 余承东没有了束缚 , 造车的可能性更大了 。
华为如果造车 , 留五年时间建厂够了?
以目前的发展导向分析 , 华为造车的可能性非常大 , 而且今年也是“华为不造车”的三年之期 。 目前最大的疑问 , 华为造车 , 会采用像比亚迪一样的全产业链重资产布局?还是 , 继续纵深延续智选车模式 , 让各大车企成为华为汽车的代工厂?
两种发展节奏 , 对应的结果导向是不同的 。
继续发挥智选车模式的代工生产 , 更像是华为是在“借壳造车” , 应该是短期内依旧会保留的一种形式 , 但 , 绝对不是长久之际 。 什么时候可以甩开代工生产这层关系 , 恐怕是要等到华为的资质齐全、工厂投产之后 , 三至五年时间 , 或许够用 。 在这期间内 , 华为汽车也会在各品牌上投放自动驾驶功能 , 例如即将要亮相的问界M9 , 就很有可能用上华为自研的自动驾驶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