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非理性的舆论泡沫下,脱虚向实才是元宇宙长趋势

文/陈根
元宇宙的疯狂有目共睹 。 在资本的吹捧下 , 元宇宙成为投资人竞相奔赴的热门赛道 。 不论是关于“元宇宙”相关企业注册数量的激增 , 还是2021年四大元宇宙平台上的虚拟房地产销售额达到夸张的5.01亿美元 , 都昭示着当前元宇宙行业非理性的涌动 。
事实上 , 包括元宇宙在内 , 从区块链到加密货币 , 再到网红驱动的散户投资 , 都被市场鼓吹为当前的风口 , 并吸引着资本的投入 。 不可否认 , 投机是变革性新技术发展和普及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 , 但更客观的现实是 , 更多的泡沫——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背后那场房地产泡沫——是不具生产性的 。
拥有Facebook的“元宇宙”科技巨头Meta公司不及预期的财报只是暴露元宇宙真实面貌的开始 , 光鲜理想的宏伟蓝图之下 , 元宇宙的泡沫终有破裂的那一天 。 当元宇宙泡沫最终破裂时 , 哪些企业将会幸存?
陈根:非理性的舆论泡沫下,脱虚向实才是元宇宙长趋势
文章图片
非理性的元宇宙泡沫
为元宇宙疯狂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 从元宇宙出圈的那天起 , 元宇宙就成为市场热捧的对象 。 2021年3月 , 业内人称“元宇宙第一股”的美国游戏公司Roblox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 上市首日收盘上涨54.4% , 市值突破450亿美元 , 与前一年的估值相比暴涨10倍 。
一个月后 , 游戏开发商EpicGames宣布完成1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 , 用于打造“元宇宙”空间 。 7月 ,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Q2财报会上宣布 , 将成立元宇宙项目团队 , 最终目标是在5年后将Facebook完全转型为“元宇宙”公司 。 并且在同年10月 , 他宣布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 , 而“Meta” , 正是“元宇宙”MetaVerse一词的前缀 。
除此之外 , 在图像技术领域有着较深厚技术积累的英伟达也看中了这一领域 。 8月初 , 公司宣布将联手Adobe和Blender , 对Omniverse进行重大扩展 , 在未来会向至少数百万“元宇宙”用户开放 。
国内巨头中 , 腾讯、字节跳动、网易、百度等也成为了“元宇宙”的忠实追随者 。 甚至早在2012年 , 腾讯就已瞄准这一赛道 , 并在Roblox上市前对其进行了投资 。 此前更购入EpicGames超40%的股份 , 用于打造社交、直播、电商等全业务领域的元宇宙生态 。
同时 , 大把“热钱”涌入元宇宙概念股 。 据VRPinea数据统计 , 仅去年6月 , 我国VR/AR/AI领域就有27笔融资并购 。 此外 , 从锤子科技独立出来的VR工作室RecreateGames , 于2020年10月打造的国产独立游戏《动物派对》Demo大火后 , 投资方此前根据“元宇宙”概念给出了数亿元估值 , 身价瞬间翻倍 。
“元宇宙”相关企业的注册更是体现了元宇宙的火热 。 天眼查的数据显示 , 我国现有510余家名称含“元宇宙”的企业 , 超93%的企业成立于1年内 , 注册资本在100万以内和500万以上的相关企业各占约30% 。
其中 , 2021年全年共新增450余家名称含“元宇宙”的企业(全部企业状态) 。 2022年1月1日至今 , 已有23家相关企业成立 , 平均每天成立1家 。 据天眼查统计 , 有30多家企业于近期改为“元宇宙”相关名字 。
然而 , 从产业发展现实来看 , 尽管目前元字宙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 但仍处于0到1的早期阶段:元宇宙产业依然处于社交+游戏场景应用的奠基阶段 , 还远未实现全产业覆盖和生态开放、经济自洽、虚实互通的理想状态;元宇宙的概念布局仍集中于XR及游戏社交领域 , 技术生态和内容生态都尚未成熟 , 场景入口也有待拓宽 , 理想愿景和现实发展间仍存在漫长的“去泡沫化”过程 。
以内容为例 , 目前国内尽管已拥有Pico等在内领先的“元宇宙”硬件厂商 , 但与之搭配的游戏、影音等VR内容生态却并不健全 。 目前真正能被称得上已出圈的VR高质量内容只有《节奏光剑》、《半衰期:爱莉克斯》等几款 , 真正硬核的VR内容是缺乏的 , 这会劝退一大批用户 , 无法吸引他们长期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