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婴儿囟门闭合为灵感,中国科学家发明“自生长”骨骼机器人

我们所有人在刚出生时 , 颅骨之间存在着间隙 , 上面覆盖着软结缔组织也就是囟(xin)门 。 囟门的柔软 , 使得颅骨可被压缩 , 并能适应妈妈狭窄的产道 。 出生后 , 囟门中的组织会慢慢变为坚硬骨骼并在1-2岁闭合 。
近日 , 浙江桐乡女生曹丹凤模拟自然骨骼的生长 , 造出可独立发育骨骼的微型机器人 。
以婴儿囟门闭合为灵感,中国科学家发明“自生长”骨骼机器人
文章图片
图|曹丹凤(来源:资料图)
当一种电活性聚合物与骨骼发育中的重要生物分子相结合 , 即可制备这种机器人 。 当它受到刺激时 , 即可“复制”人体骨骼的自然过程 , 并形成具有多种配置的骨骼 。
以婴儿囟门闭合为灵感,中国科学家发明“自生长”骨骼机器人
文章图片
图|可独立发育骨骼的微型机器人(来源:资料图)
2021年12月7日 , 相关论文以《自创骨骼的生物混合可变刚度软执行器》(BiohybridVariable-StiffnessSoftActuatorsthatSelf-CreateBone)为题发表在AdvancedMaterials上 。 曹丹凤担任一作 , 目前她正在瑞典林雪平大学应用物理专业读博四 。
实验灵感来自婴儿出生前后的过程
该研究由瑞典林雪平大学和日本冈山大学的合作团队完成 , 他们开发出一种可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自我硬化的材料组合 。 这种柔软型材料 , 经过短时间培养后能形成骨骼的最初形态——羟基磷灰石 。 相比此前材料 , 此次新形成的矿化材料具有更坚硬的特性 。
以婴儿囟门闭合为灵感,中国科学家发明“自生长”骨骼机器人
文章图片
图|相关论文(来源:AdvancedMaterials)
曹丹凤表示 , 该材料的研究基础 , 来自日本冈山大学研究人员之前开发的新型骨骼生成材料 。 该校的上冈宏(HiroshiKamioka)和埃米利奥·哈拉(EmilioSatoshiHara)发现这种材料可在很短时间内发生矿化行为 , 仅需要两天即可形成矿化结构 , 而其他骨骼促进因子则需至少两到三周甚至一个多月 。
以婴儿囟门闭合为灵感,中国科学家发明“自生长”骨骼机器人
文章图片
(来源:AdvancedMaterials)
此时 , 曹丹凤的导师艾德文·加戈(EdwinJager)正好来到日本冈山大学访问 , 当他得知该材料的优异特性时 , 想着能否将这一优异性与他之前所做的聚吡咯驱动器相结合 , 利用聚吡咯的导电性和驱动性去扩展材料应用领域 。
于是加戈与哈拉开始合作这一项目 。 这时 , 曹丹凤申请了加戈的博士生 , 自此开始接手 。
该技术由基础藻酸盐水凝胶组成 。 一方面 , 她和团队制备了一种电活性聚合物 , 当施加低电压时 , 它会改变其体积 , 导致凝胶向特定方向弯曲 。 在凝胶的另一侧 , 将参与骨骼发育的细胞中的生物分子贴在上面 。 当生物分子在体内遇到正确的环境时 , 它们将开始矿化并变硬 , 从而形成一个支架 , 允许额外的骨骼生长 。
回顾研究过程 , 曹丹凤表示最初她用普通水凝胶吸附一定量的吡咯单体 , 通过原位聚合来制备聚吡咯驱动器 。
由于聚吡咯的特殊驱动能力 , 让驱动器能在施加弱电压时产生体积改变 , 从而促使微型机器人向一个方向弯曲以实现驱动目的 。
以婴儿囟门闭合为灵感,中国科学家发明“自生长”骨骼机器人
文章图片
(来源:AdvancedMaterials)
但是曹丹凤后来发现 , 在水凝胶浅表面形成的一层聚吡咯层 , 会在之后变得非常脆 , 这样的力学强度根本无法进行后续实验 。
后来 , 她在一篇文献上偶然看见有学者采用海藻酸钠凝胶 , 将吡咯单体采用电化学合成的方法 , 穿透海藻酸钠凝胶层并可以形成良好结合的能力 , 并能独立于工作电极的柔性驱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