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姐弟恋、线下奔赴:95后的爱情被互联网重构了( 三 )


被互联网重构的95后爱情
80后职场人吴晶依然记得自己年轻时的恋爱之路:2007年,26岁的吴晶在豆瓣组织的一场线下读书会上认识了日后的丈夫 。以现在的互联网手段来看,那是一个古典时代:吴晶通过网页报名活动,通过邮箱获得成功入选活动的通知,在会场她和日后老公的邂逅方式是“加了QQ” 。
看电影成为了吴晶那代人最关键的线下约会方式之一 。她印象深刻的是,在UME影城观看那年热映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时,二人第一次牵手,而《哈利波特》正是她中学时代最流行的小说之一 。
十五年后,一切都被互联网重构了 。
1996年出生的男生杨滨在元旦成功完成了自己的告白——在夜晚和中意女生连麦时,他突然询问对方是否愿意“耍朋友”,而“对面”的1997年女生几乎没有犹豫,瞬间同意 。这只是他们的第6次连麦,在过往5次中二人只是连麦看书 。
连麦看书是非常95后的一种“恋爱方式” 。年轻男女只是打开麦克风,然后安静地各自看书,或者做其他各种事情 。“看书”这个关键词,更多地是在描述二人都喜“静” 。相比之下,“连麦遛狗”“连麦夜宵”就躁动得多 。
在连麦时,二人并不需要唠嗑 。大部分连麦行为的关键在于让彼此感知到“有人陪伴” 。2000年出生的大学生旭阳告诉虎嗅,他有时会和朋友“连麦睡觉”,甚至会听到对方的打呼噜声,但却“在保持了最大独立空间的情况下,有效缓解了孤独感” 。
孤独是95后这代人的“紧箍咒” 。
有多年教育经历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者梦澜告诉虎嗅,95后身上普遍有两个关键词:独生子女、忙碌的父母一代 。“95后的父母在孩子10~18岁阶段,普遍处于职场压力期,这种“市场化”的职场压力是很多50后、60后未曾体验的,这导致着部分95后在成长过程中更缺少陪伴或长辈关注 。”
互联网产品顺理成章成为了这代人成长之路上的“解忧之物” 。
2010~2016年,游戏产业迎来大爆发 。2010年中国游戏产业规模约349亿元,而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为1655.7亿元 。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游戏占比持续升高,到了2016年移动游戏市场占比首次超过端游,并自此坐稳“增速最快细分市场”宝座 。伴随游戏产业大发展而来的,是社交APP进入新周期,在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后,不同场景下不同APP的“使用频率”开始出现差异 。正是在这段时期内,QQ大幅度改革并开始和微信彻底走上不同道路 。
另一个关键变量是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 。在2015年,中国4G网络用户已经超过3.12亿人,在当时一份“关于大中小学生移动网络使用和手机拥有率”的调查报告中,研究人员发现95后大学生和高中生的手机拥有率最高 。
“如果说90年早期用户,开始成为互联网原住民,那么95后是智能手机原住民 。”王晓燕认为这代人的成长被基于互联网的大量“虚拟产品”围绕,和80后玩红白机长大不同,这代人不仅有硬件更有硬件背后的互联网世界 。
据几位学界人士介绍,早在2018年,国内外的机构已经不约而同研究“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产品”对人类的深度影响 。一部分研究显示,这种影响甚至已经延展到生物层——由于一部分新生儿在出生不久就接触到Pad、手机等产品,他们的视觉神经发展节奏出现了改变 。而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部分青年长期以坐姿玩游戏,脊椎和惯用手都在悄然发生“生理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