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任秋实团队推出多模态眼功能成像新技术,可无创筛查重大慢病

近日 , 北京大学/深圳湾实验室任秋实团队提出了一项无创检测视网膜动态氧代谢功能的多模态眼功能成像新技术 , 目前 , 针对这项技术 , 团队正与各大医院合作展开大样本临床研究 , 推进产业化进程 。
成果创新:
多模态眼功能成像新技术
视网膜是人体中唯一可以直接观察的微循环系统 , 视网膜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性分信息对于疾病的筛查、诊断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视网膜多光谱成像技术是可以评估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 实现不同层次下的视网膜结构成像的技术 , 可以辅助展开病灶评估;另一方面 ,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可获得无创、大视野的视网膜灌注成像信息 , 为视网膜供血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提供了有效信息 。 然而 , 现有的视网膜结构与功能成像仪器相互独立 , 难以实现同步测量与评估 , 极大限制了视网膜结构与功能性分析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任秋实团队将两种技术做了有机融合 , 结合眼动分析与瞳孔检测技术 ,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模眼功能成像分析技术(图1所示) 。 这项新技术可实现视网膜多光谱成像、眼底彩色合成图像、视网膜血管直径测量、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测量、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灌注成像、视网膜血流搏动分析、视网膜氧代谢动力学等结构性与功能性信息 , 为更加全面地评估视网膜微循环特征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
北大任秋实团队推出多模态眼功能成像新技术,可无创筛查重大慢病
文章图片
图1多模态眼功能成像分析系统(左:成像模态;右:工程样机)
研究团队针对系统采用了自动对焦技术 , 可以实现数据一键采集 , 多光谱影像采集时间为1s , 激光散斑影像采集时间为5s 。 通过12波长多光谱影像采集 , 随着波长的增加可以观察到不同深度下的视网膜结构信息 , 对于病灶的诊断具有参考意义 。
同时 , 本技术将470nm,548nm和600nm多光谱图像进行了彩色合成 , 可根据医生需求个性化设置 , 通过彩色信息可以更加直观地标识出相关病灶;在功能成像方面 , 本技术通过548nm和600nm多光谱图像分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通过受试者视网膜与脉络膜的平均血流灌注图像 , 分析血液流速;通过绘制视网膜血液流速随心脏跳动所变化的搏动曲线 , 可以评估心率、收缩期时间、舒张期时间等信息 , 对血管弹性、血流动力学分析具有潜在价值 。
北大任秋实团队推出多模态眼功能成像新技术,可无创筛查重大慢病
文章图片
图2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成像结果
(a)多光谱图像;图像中白色文字为对应波长;(b)彩色眼底合成图像;通过470nm,550nm和600nm合成;(c)由550nm和600nm图像计算的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分布图 。 蓝色环形区域用于计算视网膜平均血氧饱和度;(d)平均血流灌注图像 , 图像中显示了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e)视网膜微循环搏动波形;(f)不同时刻下血流灌注图像 。 缩写:SO2血氧饱和度;LSC激光散斑衬比值(1/LSC2与血液流速正相关)
产业应用:
重大慢病管理预警、筛查与监测
我国人口基数大 , 视觉残疾人数多 , 青光眼等致盲性疾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视觉健康 。 此外 , 多种重大慢病可能并发或继发眼病 。 临床研究证实 , 眼底病变也是冠心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糖尿病和肾病等多种慢病的标志性特征 , 可以作为疾病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的判断标准 。
因此 , 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多模态视觉功能检查技术设备 , 并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 对致盲性眼病和其它慢病进行预警、筛查与监测 , 实现重大慢病管理的前移 , 对节省医疗资源、推进人民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