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餐|大厂年轻人涌向餐饮业( 四 )


开业之初,我就汤品口味进行长达两周的消费者反应测试。每桌子客人下单汤品后,我都会询问她们对汤品酸度、奶香度的建议,另外我还依据郑州人的口味做了本地化融合,就冬阴功汤底调换了五六种。这其实与做产品的逻辑一样,接受用户反馈优化产品。 菜品外,餐饮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产品。按照以往思维,我会先设计MVP(最小价值产品),明确其定位、属性、功能、架构;做好设计、工程、硬件工作,然后小规模测试、量产、爬坡。 这些方法论放到餐饮同样适用。比如我改造店铺结构,合理地设计空间,规划为连锁品牌的店铺模型;再者作业流程化培训,其实就是制定出餐顺序,有的员工出餐速度快,率先将甜品或者主食呈给消费者,其实上餐讲究优先级,应该依次呈上小吃、主食、甜点。
第一天我只接待10桌客人,第二天接待20桌,依次累积,实现量产,甚至一两周内只提供一款两款套餐,期间磨合团队的熟练度。流程化操作后,每一个环节都有迹可循,且能保障像机器般运转。 整个过程不仅考验餐饮人的思考、协作、把控全场的能力,还考验团队配合能力,这正是我所擅长之处,不过也经历了适应期。 项目管理中,最难的是人员管理,餐饮行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时常会遇到双方沟通不一致,或者其他伙伴无法理解的情况,必须承认,有的成员在做菜方面很专业,但缺乏对市场营销、数据化的敏感度。
前几个月,我常常呆在店内,跟厨师学习制餐、上餐等,这样既能有效优化制餐、出餐流程,还能根据店铺出现的问题溯源、分析,及时优化整个框架。当然,不管互联网产品还是餐品,想要锁客,必须快速迭代、持续上新,囊括餐品、审美、服务等方方面面。因为做产品和做餐饮,始终绕不开产品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餐饮行业依旧粗放式发展,其实可以借鉴互联网公司精准营销、商业分析、数据化的方法以及落实责任人的制度、尝试扁平化的管理原则;并且不断地吸纳职业化的人才,提高组织力、效率以及做公司的能力。
03
以前做平台餐饮服务,开餐饮店属于无缝衔接
南京 | 钱家斌 | 前饿了么区域经理,炸鸡品牌老板 2016年,我加入阿里,负责饿了么品牌连锁项目,做过业务主管、城市经理、区域经理、饿了么策略规划,2021年8月份离职创业。 以前做平台整合服务,链接平台、商家和骑手,积攒了丰富的餐饮经验和资源,如今聚焦开一家店、做一个品牌,方法论一脉相承,我的“战场”没有改变,是在熟悉的领域做擅长的事情。
在职期间,我就接触了一些餐饮项目,疫情让我看到了“抄底机会”,索性离职all in。疫情下,餐饮店“遍体磷伤”,房租成本降低,甚至不用缴纳转让费,这时进入能以较少资金撬动更多门店。 一提到互联网大厂,不少人会想到内卷、35岁职业危机、裁员,说实话情况确实存在,尤其非核心岗位危险性更大,但我创业单纯是想做一份事业。职场有晋升天花板,创业的发展空间无限广阔。
大厂人每年的岗位变动超三次,每次换岗就是从头开始,部分岗位的局限性更凸显,负责开拓市场的员工,辛辛苦苦打下的业务、累积的资源等会随着调动“消散”,创业不同,每一小步都在蓄能,是积水成渊的过程。 餐饮4万亿的市场规模分外诱人,并不像其他行业被超级独角兽垄断,对每一位玩家来说相对公平。加上餐饮品牌5年生命周期的特性,赛道上随时都有可能跑出超级玩家,尤其借鉴互联网公司打法突围,这也是我坚守在餐饮行业的重要原因。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互联网大厂的多种做法覆盖到餐饮店上,从项目选择到选址、出餐、管理等各方面,能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全链路打通。 像我之前做平台战略性运营,更倾向于追踪趋势做事。放到餐饮项目选择上,我习惯看餐饮大盘,像多次获得融资的大热赛道,赛手不胜枚举,入局时机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