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怎么办,谁来教 浙江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有了统一规范

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要想更好地契合青少年科技素养的培养需求 , 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教育能力 , 加强教师执业资格的认定;其次 , 需要加强培训机构的服务等级考核及管理 。
“双减”政策已出台半年 ,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或退场、或转型 , 形势渐渐尘埃落定 。 与此同时 , 对承接学生素质类教育、寒暑假托管学习等需求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 相关规范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化 。
近日 , 浙江省科技厅与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发布《浙江省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准入指引》) , 配合“双减”政策落地 , 就组织形式、开办资金、开办资质、场地设备、课程设置等内容提出明确的基本要求 , 并将于2月15日开始实施 。
“相比文艺、体育类 , 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近几年才逐渐兴起 。 浙江率先出台《准入指引》 , 尤其注重对师资建设、培训质量、资金管理和安全底线的规范 , 希望对行业的有序发展形成正向激励 。 ”浙江省外专局负责人说 。
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合理设置培训机构准入门槛
自去年11月起 , 浙江省科技厅通过摸排调研 , 统计得出浙江省在册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1326家 , 其中635家是“双减”后由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而来 。
根据《准入指引》 , 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应为从事中小学生编程、机器人、创客、科普知识等 , 旨在培养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拓展创新思维能力的非学历培训机构 。
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该如何更好地契合青少年科技素养的培养需求?
“首先 , 需要提高科技培训机构教师的教学教育能力 , 加强教师执业资格的认定;其次 , 需要加强培训机构的服务等级考核及管理 。 ”浙江省发明协会少年科创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工业大学教师朱国清表示 。
《准入指引》明确要求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聘用师资应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 并持有政府部门颁发或认可的、与培训内容相对应的《教师资格证》 , 或相应的职业(专业)能力证明 。
“以编程为例 。 编程类课程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 完成创新作品 ,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操作性 。 ”浙江酷哥创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TO余昌盛博士说 , 因此对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尤为关键 , 要保证其资质水准 , 从而确保课程内容质量 , 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
“《准入指引》还明确了培训机构应当对培训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安全性作出书面承诺并自觉接受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 ”浙江省外专局负责人表示 。
管理刚柔并济 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准入指引》的多处内容突出“不得”二字 , 为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标清“红线” 。 比如“不得以任何形式借办科技类培训之名开设学科类课程内容 。 ”
“要防止学科类培训机构‘挂羊头卖狗肉’ , 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形式出现 。 ”朱国清建议 , 对借办科技类培训之名开设学科类课程内容的机构应该严格处罚 , 比如可将其纳入失信名单等 。
此外 , 《准入指引》还提出 , 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任职教师应持有教师资格证或相应的职业(专业)证明 , 每班次的教师原则上不低于学生人数的5% , 其中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老师 。 对此 , 朱国清认为这将有效避免培训机构为招生及市场竞争 , 高薪聘用在校老师 , 挖学校墙脚的现象 。
“双减”政策出台后 , 学科类培训机构倒闭、法人逃跑、家长退费无门等现象频发 。 在资金监管方面 , 《准入指引》明确了培训机构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 , 以确保学生利益和消费安全性;同时 , 培训机构在设立时开办资金须经法定机构进行验证 , 已设立的机构则在2年内进行复核 , 杜绝漏查、漏管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