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说透Web 3为什么可以解决数据使用中存在的难题( 三 )


然而我们知道 , 分布式系统会带来大量冗余信息 。 如果互联网仅仅是将“链”变成“网” , 那么随之而来的 , 就是信息阻隔与信息干扰 , 信息之间无法完成高效而准确的匹配 。 互联网对商业模式重构的第二个要点 , 就是平台的出现 。
平台所做的事情 , 本质上来说就是信息匹配 。 线性的传统产业链被互联网重构为一个个节点后 , 需要有一个东西来实现原本由产业链实现的东西 , 那就是匹配供需信息 。 厂商去了B端(business) , 消费者去了C端(customer) 。 消费者对某一类产品的需求可以为生产商所捕捉 , 当整个平台上出现足够多相同的需求 , 生产商的生产就会变得有利可图(边际成本递减) 。
我们前面说过 , 互联网进行生产的两大特性:零边际成本与网络外部性 。 当越来越多的节点通过平台获得连接 , 他们也会逐渐对平台产生路径依赖 , 这意味着平台在生产/商业活动中的话语权在越来越强 。 话语权意味着定价权 , 零边际成本带给平台的是几乎为零的成本 , 因此定价权几乎就意味着单个节点更高的利润空间;而网络外部性带给平台的是加速的节点进入 。 当利润的两个因子都在以恐怖的速度增加时 , 可想而知 , 一个成功的平台将会获得多大的利益 。
让我们来就此解释以下之前提到的三个问题: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创造出超越传统制造业的价值?为什么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公司总是喜欢烧钱大战?为什么最近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走下坡路?
问题一已解 。 问题二 。 因为处在竞争状态的平台所面临的 , 一是话语权的不稳定性 , 一是新节点的多选择 , 即使做到超大的规模、即使有很高的利润 , 但只要战场上还存在哪怕一个差不多的对手 , 结果就都是不确定的 。 (典型案例如共享单车大战)而不停地融资烧钱抢争用户 , 就是要在未来让用户别无选择 , 进而利用自己的话语权谋求利润 。 (案例如滴滴)
这是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的本质 。 “winner-take-all”
但其实平台能做的不只有这些 。 如果仅仅因为平台本身的特性而干扰到市场正常的发展 , 这种行为是短视且不可持续的 。 如果烧钱获得胜利 , 未来势必要向节点“征税”来弥补已经烧掉的钱 。 这个时候再出现实力不错的新平台 , 很容易通过更好的服务与更低廉的价格吸引流量 , 别人此时无债一身轻 , 而你呢?(案例如共享单车大战后的哈啰)
网络外部性并不意味着纯粹的护城河 , 而是“好的服务=无比坚固的护城河”与“坏的服务=大厦将倾” 。 这种不健康的商业模式长期是不成立的 。
说回平台能做的 。 (其实已经偏题了但我既然说了还是说完叭)
前面说到互联网对产业链重构 , 是将“链”变为“网” , 平台为了抢夺这些节点而大打出手 。 但他们忽视了网络外部性的前提是节点对平台的路径依赖 , 也忽视了节点之间的区别 。 以网约车为例 , 司机与乘客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节点 , 乘客打车这一消费行为更多具有随机性 , 更注重“打到车去目的地”这一结果 , 至于优惠多少是哪个平台则摆在了后面 , 相信我 , 网约车大战时乘客每个APP都会下载 , 能白嫖的基本不会错过;而司机则不同 , 司机与平台之间更像是一种新型的、自由的雇佣关系 , 尽管会同时使用多个APP , 但每个APP待他们怎么样他们是心知肚明的 。
也就是说 , 司机更容易培养忠诚度 , 在打车这一行为中也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司机是服务提供者 , 司机碰到不好的乘客不会怪罪平台 , 乘客碰到不好的司机平台就难免难逃其咎了) 。 所以目标就是要用激励机制使司机与平台的利益尽可能一致 , 无论是补贴还是什么措施 , 都要尽可能偏向于司机一方 。 有人说 , 那乘客呢?别忘了 , 现在是在网络外部性的语境下 , 乘客的两个选择(出租车、网约车)中后者仍然是最优选择(不过是奖励稍微少了点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