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科学”流言为何大行其道

冬奥期间天然降雪越多越好?
航天员一到空间站就吃胖了?
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 , 用前要抖一抖?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 , 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结合新闻热点的流言依旧满天飞 , 有些曾被辟过谣的旧流言 , 换个马甲翻新大行其道 , 成为被频频转发的新流言 。
前不久 ,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揭晓2021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 , 全年最具代表性的十条流言榜上有名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采访多位专家解读十大流言 , 并提炼流言背后“混淆概念”“成见效应”“不当联想”“主观推断”以及“惯性思维”等五大规律 , 以期传播鉴别流言的科学方法 , 提高公众对科学类流言的免疫力 。
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 , 用前要抖一抖?
中了“混淆概念”的套路!
过去这一年 , 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在全球肆虐 , 有关口罩的流言也时常冒出来 。 入选榜单的就有一条:口罩消毒残留物“环氧乙烷”是一类致癌物质 , 打开包装后要把口罩在空气中甩一甩 , 让环氧乙烷数值大幅下降 , 否则会致癌 。
“这完全是一种混淆概念的误解 。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主任、教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王培玉说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大部分会通过环氧乙烷蒸汽熏蒸消毒 。 但在消毒过后 , 厂家会等环氧乙烷挥发后 , 才进行包装 。 此外 , 口罩在进行环氧乙烷杀菌之后 , 厂家还会进行环氧乙烷的检测 , 出厂口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 也就是小于10μg/g 。
“环氧乙烷是一种易挥发物质 , 当口罩通过多道流程到达消费者手中时 , 基本上不会带有造成影响的残留物质 。 正规企业生产的口罩 , 残留符合国家标准 , 不会对佩戴者健康造成威胁 。 ”王培玉说 , 医生、护士上班时都戴着口罩 , 也没有产生有害于健康的报道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这一流言中了“混淆概念”的套路 。 有的人用一些看起来很专业、高深的科学词汇、看似“高大上”的伪科学概念炮制出流言 , 将原本正确的科学理念进行混淆 , 如果人们科学素养不足或不够理性 , 很容易上当受骗 。
“接种新冠疫苗 , 将导致病毒‘免疫逃逸’” , 这也是“混淆概念”的典型流言 。 王培玉说 , 免疫力是人体的抵抗力 , 它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身体外部或内部的病原体产生监视或消灭的作用 。 “免疫逃逸”可被理解为病原体想方设法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攻击 , 让人体内已建立的免疫系统“认不出来” , 从而躲避其攻击;或者病原体偷偷藏进细胞里“休眠” , 从而躲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体的攻击 。
“新冠疫苗不会引起‘免疫逃逸’ , 相应地 , 新冠疫苗能够减少‘免疫逃逸’ 。 无论是流感病毒还是新冠病毒 , 都属于RNA冠状病毒 , 而RNA冠状病毒的特点就是容易变异 , 而‘免疫逃逸’就产生在病毒变异过程中 。 ”王培玉说 。
在他看来 , 注射疫苗能够减少变异 , 因为疫苗注射后人群的感染性降低 , 病毒复制、程度降低 , 变异的概率减少 , 患者病情减轻 , 重症减少 , 出现“免疫逃逸”的这种机会就会减少 。
“因此 , 建议大家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尽量接种疫苗 , 规范的接种第一针、第二针以及加强针 。 此外 , 除了注射疫苗外 , 我们常规的公共卫生措施 , 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避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也很重要 , 因为这些预防措施也能降低感染 , 从而减少‘免疫逃逸’的概率 。 ”王培玉相信 , 规范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疫苗接种 , 再加上有效药物的开发 , 多管齐下才能最终控制新冠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