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成本低到发指!国外22岁小伙 在地下车库造出了光刻机和电脑芯片( 四 )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 , 为车库实验室做安全检查的那位工龄超过40年的半导体资深工程师 , 是齐鲁夫父亲请来的 。
因此 , 他的成功有迹可循——虽然个人的聪明才智占据很大一部分 , 但并非真正的从零开始 。
这也印证了纽约客资深撰稿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2008年出版的轰动一时的《异类》中想证明的:
“那些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靠个人奋斗 , 其实不然 。事实上 , 它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秘的先天优势 , 或是非凡的机缘 , 亦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 。
就像生物学家讨论生物体时常涉及的“生态学”:人们通常只想到杰出人士是最优质的种子 , 但很少想到成材还必须有充足的光照 , 深厚肥沃的土壤 , 以及足够运气躲过兔子和伐木工人 。”
其实齐鲁夫也随口提过 , 自己做这个DIY试验 , 是想进一步验证DIY制造到底在现代科技生态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
在2022年的节点上 , 机器人设备与3D打印机太容易买到且不是太贵;而他用到的开源电子软硬件平台 Arduino 与小型单板计算机树莓派(Raspberry Pi)都是在2005年之后才出现的 。所以 , 70年代的技术在当下被一个大学生验证 , 似乎就变得没那么难以想象了 。
换言之 , 与其说非凡的成就取决于天赋 , 不如说取决于机遇 。
因此 , 这个最大的争议 , 也引发了很多外国教育界网友的呼吁:如果让更多家庭、社会条件没那么好的年轻人获得同等资源、时间与指导 , 那么就更有利于普遍性技术创新 , 而这就一定需要国家的立法、政策指导的支持(可能也是因为半导体在国外已经是成熟到被忽视的产业了 , 直到近几年) 。
而这一点 , 从当下趋势来看 , 其实国内做的比国外要好很多 。
但相对来看 , 国内半导体产业获得了国家与大众舆论的鼎力支持 , 但似乎在家庭教育与中高等教育理念与体系上有待进步 。
写在最后:
齐鲁夫的成功 , 必然有“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优势”加持 。但他对科技的执着与创造力 , 也无疑鼓励了很多热爱科学且具备创新热情的年轻人 。
“我认为他给我的启示是 , 这个难题的答案是我们可以触及到的 , 这就行了 。这对下一代积累科学背景与知识是极其有用的 , 并最终创造出对更多人有用的东西 , 就像树莓派一样 , 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
一位正在读大学的工程专业学生 , 丝毫不在意所谓的隐性优势:
“爱好真的是很有用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学习!即便敲不开这扇门 , 也可能敲开其他意想不到的大门 。
而这些爱好 , 到底花费1美元还是1000美元 , 齐鲁夫证明了 , 这个问题完全不重要 。”
最后 , 想给读者留下一个问题:
如果齐鲁夫的故事发生在国内 , 那么会有什么样的评论与故事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