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真的很抗拒付费阅读吗?

中国网民真的很抗拒付费阅读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互联网指北 , 作者|郑小龙 , 编辑|蒲凡
关于“中国网民愿不愿意为内容付费”这个问题 , 人们一直在争论 。
行业端的普遍观点是“不愿意付费” 。
在行业媒体语境里出现的“内容生产者” , 大多数会将产业痛点归结为“没有什么用户愿意为内容付费” , 或是“付费订阅产品的‘打开率’普遍很低” 。 包括前几个月微信推出付费文章的时候 , 有部分自媒体会“自嘲”地表示“前天看你文章关注你 , 今天收费取关你”——这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观点 。
这种氛围还进一步“训导”了很多内容平台的“自我表述” 。 最近的例子就是今年元旦期间字节跳动上线付费阅读产品“抖文小说” , 主打的是“付费小说市场” , 行业媒体的相关解读稿件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 , 这款产品将“沉淀更多头部内容 , 让用户能够有更多选择 , 提升他们的付费意愿”——至少也算从业者们的一个美好心愿 。
但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 , “网友们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不但是一个既定事实 , 还被认为“足以形成一个新的市场”“内容产品的红海还远远没有到来” 。
比如喜马拉雅 。 六年前的冬天 , 喜马拉雅第一次打出“123狂欢节” , 渴望做内容付费领域的“双十一” , 然后在2020年销售额终于突破了10亿关卡 , 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感慨地在朋友圈所写下 , “狂欢只是开始” 。
在部分行业分析师的眼里 , 这都算小打小闹 , 优质内容推动用户付费会带来更多的行业性机会 。 辰海资本的陈悦天早在2017年就认为“我们关注大面上的内容付费产业 , 付费会把整个产业链形式改掉”——例如大家都在谈论IP和产业衍生的故事 , 单纯的“前端出IP , 后端靠游戏、电影”的过程转化”是有问题的“ , “但当内容直接靠用户付费就能实现盈利 , 产业就会相对良性” 。
值得一提的是 , 如果按照“资本趋利”“产品是市场需求出现之后的结果”这个基本逻辑去套用“内容付费”在国内的时间线 , 会发现人们顺利地接受了这个“理念” , 产业发展轨迹堪称“一个萝卜一个坑” 。
早在2003年 , “起点中文网”就推出VIP付费阅读特定章节制度 , 开启了网络文学付费阅读模式;2010年前后“爱优腾”等各大视频网站开始尝试单视频点播、包月付费等模式;2016年“知乎”发布一对一付费问答产品 , “得到”APP则推出付费专栏订阅、付费音频及电子书等产品 , 媒体们直呼“知识付费元年”已经到来 , 内容付费的场景从“娱乐”大踏步地迈进“职场”“生活”“学习” 。
那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性 , 人们不愿意为内容付费或许是一个伪命题?
目前人们付费阅读的体量有多大?
事实上 , 自从“内容”作为商品出现在互联网产业中 , 愿意为其买单的消费者就从未缺位 , 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 不少来自第三方调研机构的数据报告都点明了这个趋势 。
比如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 , 2016年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产生过数字内容的付费行为 , 与之对比的是2014年 , 曾有调查显示有69.7%网民不愿意付费互联网内容 , 相比之下消费者的成长非常可观 。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 , 消费者为高质量内容买单的意愿达到了86.3% , 并且出手阔绰——整个2020年电子阅读付费用户中的26.8%每月平均花费已经达到100元及以上 。
当然这些数字比较宏观 。 要更具体地去观察人们是否愿意为内容付费 , 为什么愿意付费 , 什么时候接受了“付费阅读”这个消费场景 , 我们还需要参考更多的细分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