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从系统底层动刀的Magic UI 6.0 在万物互联时代大展拳脚

万物互联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的今天,我们却遗憾地发现真正沉浸式、无缝流转的智能生活方案依然乏善可陈。一台手机平均装载六七十款APP,涵盖社交、购物、通讯、商旅等数字化服务,但当我们需要某一项服务时,往往都需要一一寻找、点开对应的APP,在不同应用间切换,耗时耗力,造成应用软件层面的体验割裂。
手机之外,笔记本、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的智能产品,则因分属于Windows、安卓及其他IoT软件体系,不同的系统和生态的隔阂也让设备间的协同作业变得困难,手机没编辑完的文件向电脑传,需要通过微信、QQ等第三方软件,打印手机里拍下的照片,得先导进电脑再打印——类似的场景相信现在很多人正在经历,智能设备碎片化严重,无法实现随意连接,很多设备的智慧化功能未能完全释放。
m从系统底层动刀的Magic UI 6.0 在万物互联时代大展拳脚
文章插图

目前,无论是纯软件层面的数字化服务,还是万物互联时代对身边智能硬件群的高效联动和管理,主要落脚点都在一部手机上,数字化服务需要靠手机的APP提供,其他智能设备要想为用户提供更贴心和主动的服务,往往也需要通过手机的系统才能做到,这个时候,手机系统的整合能力,或者说,通过 AI 算法解决跨场景、跨平台瓶颈的能力,变得尤为关键。
先行者们已经用实打实的经历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论,以较为成功的iOS和近两年风很大的鸿蒙OS为例,我们不难发现,其布局和发展脉络都有“跨终端协同”+“数据与服务无缝联接”+“全新智联生态”的特征。不过,他们也并非没有遗憾之处。
几大手机系统 各有优劣
苹果手机能取得今天的成就,iOS系统可以说居功至伟,尤其在库克时代,苹果硬件和设计上的创新显然再难复现乔布斯时代的惊艳,但依然可以凭借流畅好用的iOS系统圈粉,尤其在苹果全家桶范围内,iOS通过iCloud实现的跨终端交互能力,非常强大。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iOS是一个封闭系统,适配硬件的产品选择面较窄,体验仅限于苹果设备。苹果软+硬都要亲力亲为的做法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在万物互联时代,我们身边的智能设备只会有增无减,应用也会更加丰富多彩,苹果给果粉的选项显然太少,占比全球手机用户超过80%的安卓用户,由于在软硬件层面的迁移成本都很大,无法实现生态破壁。
m从系统底层动刀的Magic UI 6.0 在万物互联时代大展拳脚
文章插图

而采用分布式架构,近两年风很大的鸿蒙OS,立足于全场景体验,不过也是相对封闭的系统,仅开放了部分利于接入鸿蒙生态的源代码供第三方厂商使用,系统的基础规则依旧在华为手里,当生态发展到一定程度,不排除后期参与开发者的主导权会降低的可能。此外,系统生态的建设绝非一夕之功,鸿蒙何时能支撑起庞大的全场景生态还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加之华为还面临5G终端受限的难题,在万物互联时代,缺乏5G终端支持也是一大致命缺陷。
用户最多、又开源的安卓系统,不存在iOS和鸿蒙面临的这些问题,但是安卓系统的碎片化管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APP和系统为了兼容彼此,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开发者在开发应用时,要考虑兼容前代系统,势必打包很多可能没什么使用必要的运行环境,让整个包臃肿,且更容易出现不同版本支持环境的不兼容,而新系统也不得不考虑向前兼容更多,这样周而复始,令整个安卓系统和应用生态都进入一个不断臃肿的恶性循环。此外,安卓对跨系统设备的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软硬件层面也有需要优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