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宋志平与任正非是怎样的企业家( 二 )


02
治企之初
任正非
任正非说:创立华为是一个“ 很偶然 ”的机会 。 1987年 , 华为在深圳初创时的主要业务是替香港一家公司代销HAX交换机 。 华为公司注册时需要资金21000元 , 因为集资 , 其他人都退出了 , 只好自己干 。 一开始是做代理商 , 但是销量上涨后 , 供应商突然不供货了 , 逼得华为必须要自己研发通信产品 。
除开被逼创业 , 成长过程也是完全自己摸索 。 任正非回忆道:“在华为成立之初 , 我是听任各地‘游击队长’们自由发挥的 。 其实 , 我也领导不了他们……我那时被称作甩手掌柜 , 不是我想甩手 , 而是我真不知道如何管 。 ” 华为原董事长孙亚芳也说过 , 从1997年到2003年是公司成长的困难时期 。 “任总身体也在那段时间累垮了 , 高血压、糖尿病 , 因癌症分别在左小腿部和左耳部分别作过两次手术 。 ”
任正非虽被逼创业以及让员工“自由发挥” , 但做企业思路清晰 , 一开始就定位不做专家 , 做组织建设: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 , 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 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 。 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 , 你站在这上面 , 才摸得到时代的脚 。 创建华为时不是去做专家 , 而是做组织者 。
任正非说 , 华为初期的发展 , 是靠企业家行为 , 抓住机会 , 奋力牵引;进入发展阶段 , 就必须靠规范的管理 。
宋志平
1980年5月大学毕业到北京北新建材工作 。 工作起初是北京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厂车间技术员 , 后来厂长、总经理、董事长 , 之后的16年在中国建材集团担任总经理及董事长 , 其中有5年时间同时担任国药集团董事长 。
当时的北新公司不仅引进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和装备 , 还引进了西方的管理体系 。 宋志平从此开始了解西方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规则 。 用宋志平自己的话说 , 大学毕业入职 , 让时代逼着走市场之路 。 从技术员到销售人员 , 融入北新的发展 , 由于进入得早 , 所以也适应得早 , 为后来企业崛起打下较好基础 。

宋志平还说到:“回想我最初的市场意识 , 来自几个方面 , 一是我24岁时就到欧洲国家培训 , 后来也去过美国、加拿大、日本参观学习 , 并到中国香港、新加坡、雅加达等地参加展览会 , 从海外市场学习到先进的市场意识和理念;二是做了10年的销售工作 , 在每天从早到晚与客户沟通中增加了见识 , 尤其是在沿海开放城市的经历 , 较早接受了竞争、效率、质量、服务等市场经济观念;三是学习和读书 , 做销售员时特别喜欢读市场经济方面的书 , 学习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将产品卖出去 。 有一次在香港买了几十本小册子 , 全是关于怎么做销售的 。
03
治理过程
任正非
通过思想开放 , 学习各方面的经验 , 完善自己的思想 , 建设自己的管理与平台 。 将人、组织、价值创造到分配、干部培育等当作自己重点 。
任正非认为:先进的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三十多年来 , 华为不断改进 , 优化自己的管理体系 , 深入持续开展管理变革 , 通过管理整合资金、技术和人才成就了今天世界级的管理水平 。
华为管理体系有什么借鉴意义?吴春波认为:
第一 , 抓管理 。 中国不缺市场、不缺资金、不缺优秀的人力资源 , 中国不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央企 , 都缺管理 。 需要强化管理 , 管理是提升效率 , 管理是一种生产力 。
第二 , 流程建设 。 流程建设的目的是什么?从竞争性来讲 , 是使整个组织运作快速 , 就是说让从发现机会到实现机会的时间变得更短 。 从企业宗旨来讲 , 是更快地实现为客户服务 。 第三 , 人力资源 。 一方面 , 激励人天使的一面;另一方面 , 约束人魔鬼的一面 。 华为的这些做法对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它不过是一个先行者 , 走在前面 , 比中国其他企业思考得多一些 , 走得多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