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云台行业内卷,灯麦一体化拍摄方案或成新风向?

前不久 , 智云一口气推出了3款手持云台产品:云鹤M3、SMOOTH-5、SMOOTH-X2 。 除了产品形态上的不同之外 ,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带全新的补光灯功能 。 难不成是产品形态没啥可优化的地方 , 手持云台行业也要陷入疯狂“内卷”的节奏?
手持云台加入补光灯功能 , 是行业“内卷”么?
我们先来回答这个问题:手持云台加入补光功能 , 并非行业“内卷” , 而是针对产品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 众所周知 , 摄影本身是一门用光的艺术 , 在光线条件不佳的拍摄环境下 , 补光功能可以有效打亮被摄主体 , 或者营造更好的拍摄氛围 , 提升拍摄画面的质量 。
以云鹤M3为例 , 它在俯仰轴内嵌了一颗采用亮度增倍专利技术的补光灯 , 将原本手机大小才能实现的散热和补光亮度集成在指甲盖的小组件上 , 2c㎡光源就可以发出均值高达800流明的光亮 , 满足20平方米的光照需求 , 并且支持手柄控光波轮调节色温和亮度的补光 , 配合标配的多色滤光片 , 暗光环境下同样可以拍出低感光度的纯净画面 。
手持云台行业内卷,灯麦一体化拍摄方案或成新风向?
文章图片
看到这儿 , 估计又会有一些“抬杠小能手”开始反驳了:听你这么一说 , 补光功能确实有点儿用 , 可我的手机和相机都支持防抖功能 , 为什么还要单独买一台云台来防抖呢?
不得不承认 , 这其实是个一针见血的好问题 。 对于多数用户来说 , 拍照时设备本身或镜头自带的防抖功能 , 以及电子防抖机制 , 确实已经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的场景拍摄需求 。
但是 , 当我们把需求范围由拍照进阶到视频拍摄时 , 产品自身的防抖机制就开始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 并且关于影像拍摄至关重要的“运镜” , 这一体现流动镜头语言的重要因素 , 普通设备本身的防抖无法实现 。 正是由于对稳定视频画面的追求 , 云台产品得以应运而生 , 也被广大视频创作用户接受 。
手持云台产品从何而来 , 防抖的原理又是什么?
云台产品的“鼻祖”——斯坦尼康(Steadicam)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 , 国内影视行业内也将其戏称为“四菜一汤” , 是美国好莱坞一位名叫伽莱特?布朗的摄像师发明出来的 。
手持云台行业内卷,灯麦一体化拍摄方案或成新风向?
文章图片
斯坦尼康采用了机械结构的配重平衡系统 , 主要由减震臂、平衡组和减震背心三个部分组成 。 它的出现 , 一举解决了过去用肩扛摄像机拍摄容易出现的画面晃动问题 , 堪称是电影画面效果的巨大革命 。 我们今天在电影中看到的很多丝滑流畅的画面 , 都要归功于这一伟大产品的发明 。
在电影工业这个专业领域中 , 斯坦尼康强大的防抖性能让人无可挑剔 。 但是 , 想要作为民用设备而进行广泛的普及 , 它却有些不太符合标准 。 原因很简单:小众的市场需求之下 , 专业级的斯坦尼康价格普遍不菲 , 什么 , 你不差钱?那也得看看腰力行不行 , 专业级斯坦尼康的重量普遍在20斤到50斤不等 , 咱们光有“洪荒之力”也不行 , 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操作技巧 , 并不是谁都能轻易上手 。
虽然后续也有改良款的“小型手持斯坦尼康”产品陆续出现 , 但消费级手持云台的春天还要从近十年的时间说起 。 2012年 , 无人机等便携移动摄影摄像器材掀起市场热潮 , 依托无人机技术衍生的手持云台开始出现;2016至今 , 国内短视频市场规模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 。 与此同时 , 以智云、大疆等技术进步为代表的国产厂商 , 也在推动手持云台行业的整体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