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下沉的知乎,沦为内容界"58同城"?( 二 )


其中关于盲盒的引流回答更是大坑。
在投诉区能看到不少上当受骗者的投诉经历,比如对一款名为“心愿先生自动售货机”盲盒的投诉,买方实际购买到的盲盒货物和推广故事中的很多都不一致,一些普通货物都被标了高价放在所谓“盲盒”中等待售出,但实际价值却非常有限,消费者拿到货物后很难不大失所望。

ipo|下沉的知乎,沦为内容界"58同城"?
文章插图

图源:@知乎用户“去者不可留”
受众低龄化的软广告以正常回答的形态大量存在,不少伪装成答主搞推销的“托儿”混入后,原本走高知路线的知乎,像极了充斥各种叫卖的庙会一条街。
“下沉”的知乎,被各类软推广式的回答赋予了更多功能。出于真实经历的回答和伪装成经历的商品推广让人傻傻分不清,脱离了健康发展模式的种草和背书,成了许多内容社区的“毒药”。
2、知乎为何下沉
知乎最初的兴起,建立在“知识”和“观点”的碰撞之上,如今却因不得不完成商业化而“下沉”。
去年3月,知乎在纽交所上市,成为国内年轻人网络问答社区第一股。知乎上市前曾经历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如今的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京东、快手、百度等等。
此前知乎几乎只把注意力放在做内容、鼓励用户输出观点上。而上市后的知乎面临着全面的商业化。毕竟它和其他上市的互联网内容平台一样,也面临着“营收越来越多,盈利越来越远”的问题。
知乎去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月活已达到1.012亿,月付费用户达到550万人,活跃用户规模正在飞速扩张。但知乎第三财季的净亏损也达到了2.698亿元人民币,同比扩大了145.27%。
上市前夕,知乎在2021新知青年大会上宣布品牌升级转型,平台口号也从“有问题,上知乎”变成了“有问题,就会有答案”。对“月活”“日活”的追求,使得知乎讨论质量变低,越来越多的活跃用户数让整个平台不再像以往般自由和单纯,甚至混进了不少靠吃知乎红利发财的推广商家。
据《现代广告》报道,知乎商业市场总经理张炎在采访中提到知乎商业化初期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广告业务。后来知乎推出了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知+”,更强调知乎的“种草”价值,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商家合作。
张炎将这种知乎答主与品牌方的合作称之为“一个问题一条街,一个回答一家店”。
ipo|下沉的知乎,沦为内容界"58同城"?
文章插图

图源:知乎
于是整个平台的调性愈发“下沉”——加入视频功能的知乎逐渐“抖音化”,强推付费小说的知乎逐渐“晋江化”,而混进各路商家铺开营业的知乎逐渐“58同城化”。
知乎商业化的同时,高质量内容比例也在逐步下降。
自称“知乎 3132 天用户”的王汉洋在晚点LatePost发布的一篇文章中,道出了知乎目前内容质量弱化的趋势:当年知乎曾经对中文互联网产生深刻影响,一度产出如“生化环材”、“内卷”和“做题家”等等现象级词汇。而如今被官方筛选出来的“进站必看”十位答主,已经有一半不在平台继续活跃。
事实上,自2011年1月知乎网首次正式上线后,从一开始打的就是“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人均985、211”的高段位观点社区。在知乎答题一度北清复交都被认为是低学历,网络上流传着所谓“不上麻省理工、哈弗耶鲁都不好意思答题”的段子。
这种独属知乎的特征,一方面确实存在一些答主对自身经历的夸大,毕竟曾有相关统计调侃称,光是根据答主自我透露来看,“世界500强CEO在知乎的就有49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