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过相同里程,不同场景下,打车费用不同的经历?本文以“滴滴”为例,剖析在高峰期与雨雪天气两大典型场景中,APP “动态调价”与“排队等候”功能背后的本质原因。每个产品功能的背后都蕴藏着产品经理的深刻洞察与思考。推荐产品人们阅读交流~
文章插图
经常打车的小伙伴一定会发现,同样里程下,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点下打车费存在差异?(大数据杀熟策略咱不知有无,不乱说,也不研究)
在一些雨雪、打车高峰期打车费不仅平时贵还不一定能打到车,有时候还需要排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文章插图
如图我们可以看见滴滴通过加价调度车辆或者选择排队等候。
功能是为了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提及需求必定要有场景,提到打车必提两个高频场景
我们来看下“打工人上下班高峰期和雨雪天气”这两个典型场景下都会产生什么问题
1. 上下班高峰期
- 同一时间/地点打车人数迅速增多导致对车辆需求瞬间增大。
- 上下班道路车辆非常多,有的地方还限行,导致道路拥堵,导致司机无法或不愿意去需求热区(很多人集中打车地方,比如CBD)。
- 平时能骑车或者能步行的用户在这样的场景内也会转化为叫车用户,用车需求暴涨。
- 雨雪天气导致路况较差,司机消化订单能力降低,部分司机可能因为雨雪天气选择休息。
滴滴是很典型的双边平台,供给方为司机,需求方为用户,在某些场景下需求方会瞬间增多,供给方数量是一定的偶尔还会减少,必然导致了供需失衡。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围绕“供需平衡”这个点出发。
一、如何才能“供需平衡”有三个方向可以努力:提高供给(更多的司机)、减少需求(提高价格等)、提高运转效率。
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显然不是短期能解决了,成不了当下最优解,剩下的方案就是“动态调价”,即通过价格来平衡供给。
- 需求方:提高价格,来抑制打车需求,价格敏感型用户此时就会放弃打车;价格不敏感用户可通过高价来享受服务。
- 供给方(司机):提高价格,来提高司机的收入,让司机获得比预期更好的收益来调动司机的积极性。
- 通过价格上调是“抑制需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满足需求。
- 把选择权全权交给用户,通过竞价,价格会高的离谱,司机伺价而动,双方都在博弈,增加交易成本。
- 议价乘客和司机人数并未增多,运力供给并未大量提升,仍旧是部分司机满足部分乘客需求。
- 调价后依旧会有无法出行的情况,反而导致大量因“调价”而产生的投诉。
- 对自己什么时候能打到车有预期。
- 预期是否准确。
- 数据中心|“双碳”目标下新基建加速绿色化
- 阿里巴巴|模特太美却太贵,所以我选阿里的“虚拟人儿”
- 苹果首款AR眼镜或叫“Apple Vision”?四季度见分晓
- 社区团购“黑马”大败,被爆上万人离职,人口红利并非创新风口!
- 2014年|苹果“泰坦”计划与韩国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呈现两极化
- 联想|官媒发视频表扬后迅速删除,联想“洗白”失败?
- 基站|121亿“清除”华为后,矛盾终于爆发了!难怪美国5G分歧越来越大
- 蒙古国发生5.5级地震,“哈密有震感”
- 进“四九”,泰安气温依旧低迷!注意保暖!
- 电池|降至1099元,10000mAh大电池+128GB, 这才是“续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