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滑雪|高山滑雪比赛如何“看天吃饭”

冬奥会各项目的资格赛已临近尾声 , 选手们正为通往北京的门票做最后努力 。 但新年伊始 , 高山滑雪世界杯男子项目的首站比赛就取消了 。 1月6日 , 降雨、大雾和强风天气 , 使得原定于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举行的男子回转赛事搁浅 , 办赛似乎遭遇开年不利 。
不过 , 由于天气太差而导致的赛事改期、取消 , 在高山滑雪中其实屡见不鲜 。 北京冬奥会也已在科技加持下 , 做好了应对准备 。
比赛“看天吃饭” 完赛率不过半不稀奇
萨格勒布不是本赛季第一站受天气影响取消的高山滑雪世界杯 。 去年11月26至27日 , 加拿大路易斯湖站原定的三场比赛因过量降雪取消了两场 , 令赛事总监只能感叹:“大自然母亲2比1战胜了世界杯 。 ”
这话道出了雪上项目的核心特质之一:作为户外项目 , 它们不得不“看天吃饭” 。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 , 但当赛道动辄近千米的落差、选手动辄超百公里的时速 , 与山区多变的环境叠加在一起时 , 这个项目便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受天气影响的“重灾区”之一 。
最近三届冬奥会 , 2018年平昌男子滑降项目因七级大风推迟了4天 。 2014年索契的浓雾使女子超级大回转等项目延迟开赛 。 2010年的温哥华 , 连日降雨和温度过高使得雪况泥泞 , 无法达到“冰状雪”的标准 , 男子滑降、女子全能全部推迟 。
温度过高不是温哥华的个例 。 而全球变暖的另一面则是气候变得不稳定 , 暴雪和极寒天气常不期而至 。 意大利名将布里尼奥内说:“过去几年里 , 我从来没这么冷过 。 在比赛地 , 气温可以达到零下25摄氏度 , 然后一两天内又会变到零上5度 。 ”
必须承认 , 期待高山滑雪这样的项目比赛条件恒定、宜人是不现实的 , 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胜出 。 冬奥会上经常出现几十人不能完赛的情况 , 完赛率不过半也不稀奇 。 2018年 , 中国选手孔凡影在女子大回转中排名第55 , 81人参赛仅58人有成绩;2010年男子大回转中 , 101人参赛仅48人有成绩……
办赛随机应变 意外与惊喜并存
国际雪联发布的高山滑雪规则中列举了一些不适宜比赛的情况:“雪的厚度不足 , 雪面雪况不佳 , 有大雾、暴雪、大风或降雨”等 。 但风、雪、雨等天气恶劣到什么程度时比赛才推迟或取消 , 没有绝对标准 。 规则特别强调了随机应变的重要性:“赛事组织者不应完全依赖国际雪联对赛道的认证 , 也应时刻注意赛时的雪况和天气 。 ”如果天气条件有变 , 组织者可以临时缩短赛道长度、改变比赛路线等 。
因此 , 高山滑雪的比赛组织是个时刻处于动态调整中的过程 。 以1998年长野冬奥会男子滑降比赛为例 , 比赛先是因暴雪、冻雨、大风先后推迟三次;最终比赛那天 , 出发时间又因大风临时推迟了50分钟;而为了降低比赛难度 , 工作人员直到比赛开始前还在赛道上紧急人工铲雪 , 以削减一个需要跳跃的斜坡的高度 。
也几乎没有赛事组织者因为天气导致的赛程调整而被质疑过办赛能力 。 长野冬奥会可谓什么都遇到了 , 除了天公不作美 , 高山滑雪的最后一个比赛日还遭遇了一场小地震 , 但那届冬奥会当时被西方媒体称赞为“虽饱受天气影响但圆满成功” 。 在平昌 , 大风令缆车无法工作 , 但是国际雪联仍对当地准确的天气预报给出了肯定 。
甚至 , 逆境反而更容易造就看点和传奇 。 还是1998年长野冬奥会的男子滑降比赛 , 奥地利选手赫尔曼·迈耶连翻几个跟头摔出了布满冰壳与融雪的赛道 , 情景之惨烈让人怀疑他是否还能继续比赛 。 但长野的坏天气让后续比赛继续延迟 , 反而给了迈耶恢复时间 。 几天后 , 他带着右肩和膝盖的淤青重返赛场 , 连夺男子超级大回转和大回转两金 , 成就了那届冬奥会长久被人铭记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