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2021全年“遇冷”后,“电商节”该何去何从?

京东|2021全年“遇冷”后,“电商节”该何去何从?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具体出处见水印 , 侵删)

文|螳螂观察
作者|易不二
置办年货 , 是国人每年必有的“保留项目” 。 甚至有不少网友还表示 , “扛得住‘双11’ , 未必扛得住年货节” 。
但在氛围越来越浓郁的年味中 , 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对“年货节”的宣传声量却不复往年 。 而抖音、快手从2022年第一天就启动为期16天的年货节 , 同样没有在宣发上造出更浩大的声势 。
回望已经过去的2021年 , 电商的大型购物节几乎都无法激起消费者的购物热情了 。 尤其是下半年的双十一、双十二 , 与之对应的关键词 , 一个叫“安静” , 一个叫“消失” 。
但生意还是要做 , 该“抓住”的年轻人也必须要使尽浑身解数去“抓” 。 在如今“周周过节、天天打折”的电商消费环境里 , 要用什么办法才能为品牌引入“年轻活水”呢?
“规模即经济”的节日 , 撩不动年轻人了
电商爱“造节” , 是因为树立一个IP , 能够将打折的消费心智快速输送给消费者 , 最后在集中场景下 , 以群体性消费热情带来惊人的销量 。
比如作为电商里程碑的天猫双十一 , 2009年首届就以高达5200万的交易额超出了预期 , 2010年第二届更是以9.36亿的成绩 , 超过了购物天堂香港一天的零售总额 。
之后 , 这个数据每年都高速增长 , 到2021年 , 天猫双十一已经是5403亿的体量 。
在天猫双十一的成功样本之下 , 作为上半年最大的购物节 , 618也应运而生 , 并且与双十一呈现出同样的高速增长趋势 。
不管是双十一还是618 , 在初期还是让消费者充满剁手期待的“节日” 。 毕竟 , 那时候说打五折就打五折 , 毫不含糊 。
而消费者也被真情实感的打折 , 培养起了“损失厌恶”的心智:当双十一、618等于“全年最便宜”的认知的时候 , 如果不去买点什么 , 那就亏大了 。
但随着电商节日越来越多 , 竞争越来越激烈 , 原本让商家清货、消费者获利的“节日” , 就走向了时间越来越长、规则越来越复杂的内卷 。
如今 , 交易额虽然还在增长 , 赔本赚吆喝的商家逐渐失去了热情 , 不少消费者也直接躺平 。 随之而来的 , 还有市场的质疑声 。
当“规模即经济”的“节日”再也难以“一呼百应”地撩拨消费者 , 就意味着 , 时代再次变了 。
这种变化 , 其实早有迹象 。
一方面 , 是抖音、快手新造的面向全民的“节日” , 其最终销售额因不足以与618、双十一PK , 转而强调直播场次、时长、观看人次等其他数据;
另一方面 , 圈定年轻人的聚划算以“周末吾折天”、“划算8点档”、“划算Z选”等玩法“闷声发大财” 。
也就是说 , 全人群无差别覆盖的“节日” , 开始捕捉不到已是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 而只有根据细分人群个性需求做的营销活动 , 反而圈定了精准消费者 , 带来生意增量 。
这也验证了吴声在《场景革命》里所说:“这是一个由所有人的小时代组成的大时代 , 流行更加网格化 。 ”
无法足够吸引消费热情的电商“节日” , 似乎就有了迎接下半场的发展新思路 。
从“造节”求爆发 , 回归日常经营
那么 , 电商“节日”究竟该如何保持年轻人的消费热情呢?《螳螂观察》认为 , 至少需要从两个层面重塑电商“节日”的价值 。
其一 , 将经营的思路从“造节”中走出来 , 回归到消费者最切实的需求中去 。 电商可以没有“节日” , 但却要和消费者“玩在一起” , 并让他们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