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18G+1TB便是尽头? 未来手机内存或许不那么“卷”

在传统的燃油车上,消费者主要关注的是三大件;在新兴的电动车上,消费者主要关注的是三电;而在手机上,消费者也关注手机的三大件——芯片、内存和摄像头 。在这之中,内存相对于其他两个硬件来说,在不同价位上的分级与区别并不明显 。
目前手机中主流的内存组合是8G+128G到16G+512G之间,最高的则是在去年11月发布的中兴Axon 30 Ultra 航天版,内存组合为18GB+1TB,此前红魔7 Pro也曾提供过一个18GB+1TB的版本 。
看到如此高的内存组合,想必对电脑有些了解的朋友,便会发现一个情况——目前手机的内存基本已经和常规的电脑一样了,甚至已经超过了部分电脑 。比如笔者键入这些文字所用的电脑,内存也不过为8G,而目前在用的手机却有12G的运行内存 。
我们的手机内存为何越来越大?
想要搞清楚这种情况,首先要了解一下内存到底是什么 。内存一般是指内存储器,在手机上一般是指运行内存(RAM),另外的为存储空间(ROM) 。举个例子来说,RAM就相当于工厂的车间,而ROM就相当于工厂的仓库 。仓库中可以存放任何东西,而手机运行App就需要把仓库中的东西拿到车间中进行工作 。因此仓库越大,手机能存储的东西就越多,车间越大,手机能同时工作的App就越多 。
从工作的原理来看,内存的大小与手机的流畅度成正比,但我们的手机系统常见的就是安卓与iOS这两种,常用的微信、微博等这些软件也都出现了很多年了,变化其实并不大,那为何RAM还是从十年前最高的2GB升级到了如今最高的18GB,增长了将近十倍呢?
从源头上来看,这是因为原先的空间不够了,而空间不够的原因是里面运行与存储的东西变大了,就像城市中的道路,几十年前的汽车少,自行车多,所以道路畅通,而当汽车变得越来越多时,就会变得愈发拥堵,这就需要重新铺设和加宽道路了 。因此是由于手机系统与常用App的变大,导致手机需要更多的内存去保持流畅度 。
内存|18G+1TB便是尽头? 未来手机内存或许不那么“卷”
文章图片

笔者以微信为例,Redmi K40游戏增强版(笔者备用机)在未运行任何程序时,12GB的RAM仅剩8.4GB,而当笔者打开微信这个App后,可用内存就变成了7.4GB,也就是说,仅仅一个微信,就占据了1GB的运行空间 。若是把如今的微信放到十年前拥有2GB运存的小米2S上,理论上同时运行两个微信,手机的运行内存就被占满了(忽略手机系统所占空间),而且各类应用的功能还需要常驻后台以便随时调用,可以说是各类App没事就到RAM里去“嗑瓜子聊天”,运存空间不被占用就怪了 。
除此之外,对RAM影响更大的则是手机系统越发臃肿,基本在手机未运行任何程序时,系统就占据将近三分之一的空间,就像笔者的12GB的运行内存,未运行任何程序就已经被占据了3.6GB,而十年前旗舰级别的小米 2S运行内存总共才2GB 。
以上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可以用IT界的一个术语来总结,那就是安迪比尔定理 。其中安迪是指英特尔的前CEO安迪·格鲁夫,比尔则是指微软的前CEO比尔·盖茨 。这个定理的原话为“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意思就是安迪提供什么,比尔便拿走什么 。具体来说就是,虽然英特尔的处理器每次更新都比以往的性能提升很大,但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很明显的提升感,这是因为微软系统也跟着做大,把提升出的性能都给用掉了 。
在手机领域同样如此,手机厂商提升硬件性能,系统也跟着变大,APP也塞进更多的功能,然后厂商再提高硬件性能,由此形成了一个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