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IPO,7年时间里到底做对了什么?

商汤科技应当坚守使命:坚持原创,让人工智能引领人类进步。
赶在2021年的最后时间,商汤科技成功在香港上市。这家人工智能公司,从创立到融资、再到上市,可谓一路充满荆棘。
早在2017年,商汤科技就确定了公司的使命:坚持原创,让AI引领人类进步。
但随后在设计新Logo时碰到一个小插曲。设计师在听完商汤的创业故事之后,提了个建议:商汤要发展成一家国际化的硬科技公司,Logo最好只有图案或者英文,因为看到中文字很难联想到高科技……
这不是商汤第一次遇到刻板印象的阻碍,也不是最后一次。
4年后的2021年,商汤科技已经成为一家年营收数十亿元,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交通、文旅等行业的人工智能新巨头,鲜花和掌声越来越多,虽然在递交招股书后,遇到过一些麻烦,但好在最终成功上市。
商汤科技IPO,7年时间里到底做对了什么?
文章插图
从创立至今,商汤科技走过的每一段路,都折射着一国科技的发展水平、大国产业竞争的缩影。这家从诞生起就被寄予厚望,但过程中一路坎坷,现在已经市值突破两千亿的人工智能公司,在过去的7年里到底做对了什么?
商汤科技IPO,7年时间里到底做对了什么?
文章插图
“人工智能”不是什么新词汇,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很清晰的产业发展道路,甚至到底什么才是“人工智能”也是众说纷纭。商汤科技于2014年成立的时候,它要走的其实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
商汤科技的起步,非常具有 “优等生”特色:发论文、拿大奖。
2011-2013年,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全球总共有29篇关于深度学习的文章,其中的14篇就来自商汤创始团队。
2014年,汤晓鸥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发布了名为DeepID的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高达98.52%,大幅超过了人眼识别能力(97.53%),突破了工业应用标准,港中大的多媒体实验室也由此被称为“计算机视觉界的黄埔军校”。同年,汤晓鸥创立商汤科技,开始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的道路。
2015年,商汤参加了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凭借新一代的算法,准确率超过谷歌此前的成绩6%,一举夺冠并刷新了纪录。随后把算法发表在CVPR上,拉开了AI推动产业革命的序幕。
但要从实验室成果变成实际应用,第一道坎就是规模。实验室、比赛是短时间、局部环境,而一旦要商业应用,将可能是全天候、多场景,这对人才储备、算力基础、算法迭代更新都是巨大的挑战。
为了加快发展,商汤科技开始融资。据此次招股书披露,商汤科技在上市前一共完成了12轮融资,总融资金额高达52亿美元。
不断融资的背后,是巨大的研发开支和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招股书披露,2018、2019、2020、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累计研发费用69.9亿元。其中,2018-2020年的研发投入分别占当年收入的45.9%、63.3%以及71.3%,在2021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7.7亿,甚至超过了营收规模。
这些钱,一方面是投入到人才储备。商汤5000多名员工,其中约三分之二为科学家及工程师,获得70多项全球竞赛冠军,发表了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深度学习领域中的顶尖华人科学家几乎都集中在了商汤的办公室里。
另一方面是建设基础设施。人的学习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机器的深度学习同样也要处理海量数据、从中识别所需信息,因此也需要为人工智能建设专门的“学校”、“图书馆”。为此,商汤科技在上海临港修建了大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预计总算力可达3740 Petaflops,1天内可处理时长23600年的视频,而这也只是更庞大的“商汤AI大装置”计划中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