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不是马云的了!( 三 )


3、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 。 从蚂蚁集团撤回IPO的2020年至今 , 恒生科技指数下跌约40% , 众多科技公司的估值也随之回落 。 目前看 , 各家投资机构对于蚂蚁集团的估值差异较大 , 显示出各家对蚂蚁集团未来的分歧 。
“但总体来看 , 在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 科技的赛道会很长 , 经过近两年的整改 , 业务健康度上升 , 蚂蚁集团的未来也逐渐明确” 。 于百程指出 。
值得注意的是 , 同样是参与过蚂蚁集团融资的机构 , 富达投资给出的估值为何大幅缩水7成?
自媒体“开甲财经”创始人张杼航称 , 不同时间 , 不同机构给的估值肯定有差别;同一时间 , 不同机构估值也会有差别 , 有时候可能不会那么大 , 但是监管叫停蚂蚁集团上市后 , 机构给出的估值分歧也比较明显 , 由于对蚂蚁集团未来发展的存在不确定性 , 导致富达投资后面大幅下调其估值 。
不过张杼航认为 , 只要不把支付宝和贷款两块业务拆分 , 整体估值其实缩水1/3差不多了 , 不会低于1000亿美元 。
整改之路已铺平 , 有望重塑估值?根据爱企查信息 , 蚂蚁集团成立于2000年 , 注册资本为350亿元 , 法定代表人是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的井贤栋 , 也是蚂蚁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 。
讨论蚂蚁集团的估值 , 需要先理清其业务体系 。
蚂蚁集团的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支付、贷款、理财、保险、征信等 , 对应的主要产品是支付宝、蚂蚁消金和网商银行、余额宝与蚂蚁财富、芝麻信用等 。
从蚂蚁集团IPO招股书中披露的各项业务收入占比看 , 小贷收入在蚂蚁集团贡献的收入无疑是最高的 。 不过 , 当《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 , 给蚂蚁集团小贷业务戴上紧箍咒 。
与上市计划失之交臂后 , 蚂蚁集团一直进行自我调整 。
去年4月 , 蚂蚁集团公布整改方案 , 涵盖旗下的支付、征信、消金等多个业务 。 此后 , 蚂蚁集团的业务进入收缩阶段 , 包括将花呗和借呗进行剥离、主动压降余额宝规模、关停相互宝等 。
2021年6月份 , 蚂蚁消金获批运营 , 蚂蚁集团随即将花呗和借呗进行剥离 , 由蚂蚁消金专门负责管理 。 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定 , 蚂蚁消金要在1年过渡期内让这两项业务平稳有序退出 。
另一个重点业务余额宝 , 也在进行收缩 。 截至2021年上半年 , 其规模已降至7808亿元 , 创下近五年规模新低 。
还在整改路上的蚂蚁集团 , 要做的功课并不少 。
中泰证券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 蚂蚁在科技金融行业的业务分布较广、涉及的合作团队众多 , 整改不可能一步到位 。 想完全扫清监管阻碍、降低违规风险 , 蚂蚁还需要更多时间 。
中泰证券指出 , 蚂蚁未来估值如有提升 , 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一是借贷业务商业模式的转型 , 从联合贷、助贷过渡到征信、技术服务 , 逐步转变为合规的征信业务或数据技术服务模式 。 整改方案中申设个人征信公司的举措 , 也正与这一方向符合 。
其次 , 技术输出具备市场空间 , 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 目前创新业务收入占比极低 , 尚未超过1% 。 蚂蚁的金融科技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产品体系 , 数据库、区块链技术等创新业务的推进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 从而带动估值提升 。
最后 , 收入结构的调整 , 提升非借贷业务收入占比 。 目前来看 , 相对轻资产模式的理财业务和保险业务的收入占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2020年上半年 , 蚂蚁尚未启动上市前 , 在张化桥与张杼航撰写的《金融科技乱象》一书中 , 曾这样形象投行和二级市场对蚂蚁集团的热情:短期看 , 蚂蚁集团估值泡沫化是有可能的 , 但从中长期看 , 其估值水平将回归常识 , 回归到与其业务本质相符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