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答案 标新立异的创意并非就意味着创业机会 对 错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答案 标新立异的创意并非就意味着创业机会 对 错】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在寒假前的期末考试中,郑州黄河科技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的大二学生被一道40分的综合应用题难倒 。
这个折中的“烧脑题”包含四个小问题:结合我的名字,论证《西游记》是我自己写的;举办晚宴,请《聊斋志异》的人吃饭;杜丽娘花园帮杜丽娘发“朋友圈”;和李任选其一 。如果她生活在今天,你认为她适合什么职业,并简要说明原因?
看到第一个问题后,同学们一开始都惊呆了,最后在监考老师的提示下,答案变得五花八门 。
在聊斋请人吃饭的话题中,阎赤霞吝啬吃青菜,因为他是道教素食者;贴心的,请宁吃烧腰子补补,因为他和女鬼在一起,阴盛阳衰;求菊花瑛吃,教自己发财,求狐女宝宝表演魔术,让大家开心;情和事请黑山老妖、和宁一起吃饭,希望能说服老妖成全年轻人的爱情 。
学生们的异想天开让命题老师张彩丽笑着喊道:“学生们真可爱 。”
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创新命题形式,“怎么考”比“考什么”更引人注目 。
有的以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出勤率 。比如2015年,南开大学法学院的一个“神考题”要求考生辨认老师上课的照片,答对了不得分,答错了或者没答错就不及格 。
更多高校的期末考题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将专业知识与具体场景联系起来,让考生有代入感 。2016年,湖南长沙某大学大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让考生尝试从量变和质变的角度,谈谈如何追到心目中的男神或女神 。今年四川大学信息分析与决策技术课程的期末考试题目是,用概率来计算你该考研、找工作还是创业 。
有人让学生自我评价 。山西省太原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旅行与人文摄影》的老师宋继东出了一道考题:给老宋的一段话!
每学期期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总会给人们出其不意的问题 。
今年的《哲学的核心问题(形而上学)》期末试卷(开卷)有这样一个题目:“22世纪,地球环境恶化,人类全部移民到外星人 。几千年后,为了缓解人类‘水土不服’的症状,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你被送回地球取土,当你登陆地球时,你发现人形机器人社会还在有条不紊地运转 。你会在他们的哲学杂志上看到什么?”
这位让很多学生“四年没选”的“冷门”班主任,希望通过创设生活场景或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哲学的热情 。
px;">谈起创新初衷,《中国古代文学》任课教师张彩丽说,以往这门课的考试形式,不是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就是出一些诗词背诵、名词解释一类的常规题,在学校不加派监考老师的情况下,自己一个人监考常常有学生抄手机,答案雷同的现象屡见不鲜 。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在《红楼梦》研究课上的“花式作业”给了她启发 。这份作业里甚至包括了请“红楼”人物吃饭、给金陵十二钗找对象等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张彩丽说,这样的考题既能张扬学生个性,也能考察其对古典名著的熟悉程度,“消化、吸收了才能创新” 。
苏德超的体会是,好的期末考题应既具专业性,又能激发学生答题的欲望,还能很好地区分学生,且不能太看重标准答案 。在他看来,考题不专业,单纯的哗众取宠和让学生感觉没话说,写一些自己并没有真切感受和无法理解的东西,同样有违教育的初衷 。
“对我来说,考试是我的最后一课,当学生看到我试卷的时候,他会发现老师还有些话在上课的时候没有讲完,现在在试卷上讲出来了 。”苏德超想传达的教学理念是:回到生活,回到问题,回到文本 。其设置的好课标准是:锐化感觉,激发想象,挑战智商 。
同济大学法学专业大三学生陈慧同样认为考试是教学的延伸,不只是考题,教师平时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应与时俱进 。“好的期末考题应以专业性为前提,但又不仅仅拘泥于课本知识,要有时代性,既能考察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做完题后获得启发 。”
如今,随着考题命题形式的新颖、多变,判卷标准问题也屡被提及 。“毕竟是考试,总是要分出高下 。”因此,苏德超强调,在改卷这件事上,命题人必须要有明确公平的评分标准,太在意个人的主观感受,就可能有失公允 。
“考试的公平,并不取决于有没有标准答案,而取决于是否用同一把尺子去量;考试的权威也不取决于有没有标准答案,而取决于量尺的专业性 。”每年改卷,苏德超的做法是,先随机抽出几份卷子,给个分数试评,然后再将所有的试卷整体浏览一遍,最后再给出确定的分数 。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张彩丽花了整整一周时间阅卷,而同一门课往年的阅卷时间不过两天 。认真看过所有考生的答案后,她定了两个判卷标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特征是否借助创意表现到位;语言的表述是否生动、严谨 。
实际判卷的结果是,高分考生屈指可数,一些学生经检验对原著根本不熟悉 。比如杜丽娘游园这题,有考生描述杜丽娘游园时的状态用的词是“高兴”,这就与原著相悖了 。
不断创新的期末考题中,也有不少杂音 。1月20日,广西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期末考卷上,出现了多道诸如“你与异性有过性交往吗?艾滋病好在什么地方?”“你将来想要小孩子吗?你想断子绝孙吗?你要不要借一个好的种?”等让人大跌眼镜的题目 。
“考试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考题和思政课根本毫无关系,完全背离了期末考试的目的 。”看到这份考卷后,南昌大学大三学生胡奕昕直呼尺度太大,在她看来,这份带有侮辱和窥私性质的期末考题已完全跑偏了 。
陈慧也在微博上看到了这份试卷,让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份不堪入目、荒腔走板的卷子为何会出现在学生的手中 。在她的印象中,期末考卷都得经过学校严格的审查 。她认为,这份考卷的不严谨性及隐含的歧视思想可谓“有毒”,“创新不是随心所欲,考题形式可以不按套路出牌,但是内容绝不能‘歪楼’,必须符合专业的基本标准 。”
“创新不是鼓励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 。鼓励的话容易让教师走偏,不再是奔着跟教学配套的考试出题,而是奔着那个鼓励 。”苏德超介绍,在武汉大学,任课教师在命题方面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但是学校对试卷也有十分严格的把关机制 。正常情况下,需要经过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和学院教学秘书的三重审查 。
他同时指出,考题搞怪肯定不行,但判定一份试卷搞怪还是不搞怪,关键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什么?这位教师想考什么?学生是否领会到了教师的意图?只要上课是专业的,评分的标准是专业的,考卷内容跟上课的内容密切相关,就不存在标新立异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采访人员 陈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