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横评索尼、苹果、小米造车,最早2023年上市,谁会转型成功?( 二 )



在去年11月份 , 小米已经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了签约 , 将在当地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 。 2024年会形成初步的产能 , 一期产能为15万辆 , 这个时间节点刚好与小米的造车进度吻合 。
除此之外 , 小米还投资了不少汽车行业内的零部件公司 。 最典型的就是苏州云途半导体有限公司以及浙江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这两家企业的主要业务分别是生产车规级芯片和电控悬架系统 , 都是业内知名的公司 。

而苹果的态度就比较暧昧了 , 它在2019年收购了自动驾驶汽车创业公司Drive.ai , 并声称挖来了数十名自动驾驶技术工程师 , 但随后就没有更多的信息了 。

最近的消息是苹果分别找到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 要求这两家公司赴美建立专门的动力电池工厂 , 以供苹果汽车使用 , 但均遭到了拒绝 。
因此苹果汽车在2024年是否真的能量产 , 还是要打上问号的 。 至少从目前的进度来看 , 技术积累、工厂这些都还不够完善 。

至于索尼 , 从前后相隔两年的两款车 , 采用了同一套动力系统 , 就能看出来它在研发领域并没有那么强势 。 最大的亮点还是它的影音娱乐功能 , 核心层面的硬件技术似乎都是外采的 。 有人说索尼是通过“造车”的方式 , 展示自家的摄像头和娱乐系统 , 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还真不小 。

当然 , 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离小米更近 , 它的一举一动我们更加清楚 。 而索尼和苹果作为外国公司 , 它们有哪些风吹草动 , 我们的感知往往是滞后的 。
(3)三家对比 , 谁更有造车“基因”?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 索尼、苹果、小米似乎是三个时代的企业 。 如今借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浪潮 , 却罕见地将这三家企业聚到了一起 。

作为便携式数码产品之父 , 索尼曾经产出过Walkman这样里程碑式的数码产品 。 而它的摄像机、相机、蓝牙耳机、蓝牙音箱 , 甚至是电视机 , 也都非常强大 , 基本上都是业内一流的存在 。 此外 , 索尼还是世界最大的游戏厂商之一 , 并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机生产商 。

但索尼有一个最大的缺点 , 那就是它基本没有“互联网基因” 。 这也是手机行业朝着智能化方面转型之后 , 它的手机业务迅速衰败的原因 。
索尼最强大的部分 , 在于它的工业设计 。 它确实能做出各种各样形态的产品 , 而且质量是如此的可靠 , 以致于很多消费者由衷感慨“索尼大法”好 。 但从当前的各大新能源新势力发展来看 , “互联网基因”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 蔚小理的创始人全都“出身”于互联网行业 , 马斯克原本也是搞IT行业的 。

苹果其实与特斯拉非常相似 , 它们最大的能力其实是产业链整合 。 就像特斯拉本身并不生产电池电芯 , 不管是最早的1865电池 , 还是现在要推的4680电池 , 都是依靠供应商生产 。 但早期这种圆柱形电池并没有用于电动车行业 , 是特斯拉发现了它们出众的一致性和高能量密度 , 并通过自己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将它们成功导入 。

苹果其实也是一样 , 它并不是第一家做指纹识别的企业 , 也不是第一家做快充、做大屏的企业 , 但它的整合能力确实一流 , 把这些都做成了它的优势 。
相信苹果介入到汽车行业也是一样 , 它会提供全新的造车思路 , 也会做好自己的质量管控 , 苹果的质量口碑可是比特斯拉强多了 , 然后就看它如何把产品宣传出去了 。

至于小米 , 它大概是最为“接地气”的企业了 。 甚至于它已经成为了500强级别的企业之后 , 依然还高举着性价比的大旗 。 小米最大的特点 , 就是把产品以最合适的价格供给消费者 , 苹果90%的性能 , 但是只要50%甚至还不到的价格 , 这就是小米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