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mes|普通人被微信改变的11年

holmes|普通人被微信改变的11年

【holmes|普通人被微信改变的11年】


\"张小龙是造物者 , 微信这个被营造出来的「环境」非常成功 。 最重要的是 , 身处其中的我们已经慢慢意识不到这个「环境」是人为创造的 , 当成世界理所应当的一部分 , 就这样接受了 。 \"
撰文 | 翟文婷
微信11年 , 公开课7年 。
每年的公开课 , 是微信阐述产品理念的一次窗口 。 大家最期待的是张小龙的演说 , 他曾4次登台讲述 , 2次视频 , 1次直播 。 今年 , 他没有出现 。
不论是张小龙本人还是各个板块业务负责人 , 所讲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没有宏大叙事 , 而是着眼于具体 , 甚至一个功能的细微处 , 且每年都有新变化 。
对于一个拥有11年历史的产品 , 还能将重点聚焦在实处 , 而不是沉迷于概念 , 侧面说明 , 微信对普通人现实世界的影响力 , 不仅没有减退 , 反而在加深 。
张小龙曾说 , 改变用户习惯很难 , 但过去11年的结果告诉我们 , 微信在某些方面是重塑了我们生活方式 。
比如 , 打电话 。
过去我们抄起手机 , 拨出号码 , 放在耳边 , 等待对方接听 。 谁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沟通节奏和方式 。 而且大家会不自觉将不同沟通方式的紧急程度做出排序:电话比短信紧急 , 邮件其次 。
张小龙流露过个人的喜恶 , 他认为电话这种没有经过预约的沟通 , 是一种骚扰的、强行中断的行为 , 让人不那么舒服 。 因为大家默认 , 电话响了就要接 。
他想过做一种新的设计 , 电话必须经过对方同意才能打 。 考虑到用户的接受程度 , 视频电话曾经需要经过对方某种程度的认可 , 比如10分钟之内 , 对方给你发过消息(表示他有空) , 并且你们正在联系 , 你才可以拨号过去 。
他说 , 「这种考虑对于我们来说虽然也是一种冒险 , 但却是挺有价值的冒险 。 这里也包含了一个难以理解的技术上的好处 。 」
我们后来没有接受微信的这种设计 , 但是群体自发进行了一种行为演化 。
工作场景中 , 如果希望跟对方进行通话 , 不再是抄起手机就拨号 , 而是先在微信中询问对方「你现在方便通话吗?」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 , 或者双方预约一个彼此认可的时间 , 通话才会发生 。 相比之前 , 每个人对自己的沟通方式和节奏 , 都更有掌控力和自主性 。
再比如 , 支付 。
以前 , 钱包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 。 材质、款式 , 都会成为我们购买的重要参考指标 。 皮夹甚至被当成礼物 , 互相赠送 。 但是现在 , 钱包却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
因为我们使用现金的场合越来越少 。 出门可以不带钱包 , 但是不能没有手机 。 过去这是年轻人的行为 , 现在也是老年人的常态 。
我已经想不起来 , 现金淡出视线的明确时间点 , 这种变化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 。 只是有一天 , 我意识到 , 可以不背包 , 拿起手机就出门 。 走在街上 , 穿过地铁站 , 很多像我一样肩上没有负重的女生 。 与之相伴随的是 , 大家开始偏爱那些有大兜的衣服 。
支付宝和微信都是移动支付浪潮的获益者 , 但显然 , 微信支付更容易被唤起 。
付款的时候 , 店家通常会这么询问 , 「微信还是支付宝?」他们没有偏向 。 但对用户来说 , 这时候可能正在聊天界面 , 不必二次唤醒新的APP , 很自然地就完成付款 。
支付的延伸效应是消费方式 。 肉眼可见的一个现象是 , 老年人网购愈演愈烈 。 我的父母已经习惯在拼多多买菜、买衣服 , 甚至买家具 。 而这一切的前提 , 都是因为他们学会了移动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