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地图,贵州毕节创业支持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贵州毕节地图,贵州毕节创业支持

文章插图
图为舍加村航拍图 。图片由毕节市纳雍县羊场苗族彝族乡政府提供
一个
救护车里响起了婴儿的哭声.接电话的医护人员说,脱贫攻坚任务紧迫 。如果你想生孩子,一定要早点来医院!可是,孩子早产了两个多月,谁知道突然就要生了!
早产的孩子太小,不需要保温箱,但救护车里没有人 。然后他紧急向县医院求助,希望马上派一辆带保温箱的救护车来接 。
宝宝的妈妈丽贝卡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羊场乡社嘎村扶贫工作的一员 。大学毕业后,丽贝卡参加了招聘考试,几年前来到这里帮助村里的穷人 。
那是精准扶贫深入乡村的时代 。考虑到扶贫任务艰巨,纳雍县公开招聘扶贫特岗工人,申请人要求大专以上学历 。共有11,814人申请参加考试,509人被录取 。这些大学生冲到扶贫一线,被当地人称为“特种兵” 。
丽贝卡和安顺大学毕业的年轻女子吴云当天到村里报到 。“刚到村里的时候,我没地方住 。我和吴云住在村委会的图书馆里,还有一间我们当厨房用 。”
第一项工作是挨家挨户做“精准识别” 。舍加村有3163人,分布在13个村组 。他们在600多户人家里走来走去 。每天早上7点开始,去村民家拍照,量房子,算收入,晚上回来和两个村委会一起做资料,收集数据 。那段时间我经常晚上摸黑回家,煮了两个土豆,蘸了辣椒面,就是一顿饭 。大多数被认定的贫困户依靠低保维持生计 。看到他们的实际困难,丽贝卡和吴云觉得他们的工作很有意义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如果村民写不出申请书,他们会帮忙写 。
他们刚到的时候,社嘎村没有集体经济 。后来村党支部带领村集体合作社,然后村里建了一个210圈的养猪场,初步有了集体产业 。后来村里有诊所、文化活动室、小超市,都是集体资产 。2017年,村里的办公楼建好了,他们搬进来,各自住在一个宿舍里 。
2019年国庆节,驻村干部没有放假 。丽贝卡的丈夫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一名教师 。他利用假期去谢加村看望妻子 。10月3日晚,丽贝卡去镇政府参加全市扶贫视频会议,半夜回到村里 。深夜一点钟,她感到胃痛得厉害 。丈夫很快将她接走,送到赫章县古达乡卫生院 。
花了三个多小时才到达古达镇卫生院 。医生建议立即送他去赫章县医院,于是他去了镇医院的救护车 。司机开得很快,丽贝卡胃痛得厉害,所以他没有为孩子的出生做任何准备 。一路上,丽贝卡非常紧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后来,她回忆说:“当我走近也马川高速路口时,我告诉医生,我感觉孩子就要出生了 。孩子真的出生了 。”
县医院派出的救护车把母亲和婴儿送到了医院 。早产两个多月的孩子只有1.9斤,立即送往毕节市人民医院 。王彦泽留在了县医院 。她躺在床上,担心自己的孩子,想着手头的工作是否还没有移交,这会耽误村里扶贫的进度.幸运的是,8天后,母子相遇,所有的孩子都很健康 。舍加村也在2019年成功脱贫 。丽贝卡说:“孩子出生在扶贫路上是一种特殊的体验 。”

黄漫是一个
“望天堂”这个寨名,大约也能感觉它有多高 。望天堂位于夹岩村的最高峰,去望天堂要爬到山顶,然后往下走300米左右,才能到达这个“云朵中的寨子” 。
“第一次去望天堂,进村一脚踩下去,稀泥淹没了鞋背 。”黄满说,感到有一种凉意从脚板传到心脏 。从望天堂再往下,还要走一公里山路才能到下寨 。她29岁了,还没结婚,在这里长期住下来扶贫,能不能坚持下去?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叫“锅厂”的村民组,去锅厂往返要走3个多小时,中间要翻过3座山,才能看见山里的人家 。
锅厂里面还有个窝窝寨,从锅厂去窝窝寨又有3公里 。窝窝寨只有3栋房屋3家人 。3家人里,有一个7岁的留守儿童在上学,学校远在邻镇一个叫四新村的地方 。每天,这个孩子要走5里路去学校 。他的奶奶每天早晨把他送到半路的大山垭口,看着他消失在远方 。傍晚,奶奶又在垭口上等着,直到孙子在远处出现,再把孙子接回家 。
“这个孩子的求学路让我们感到很揪心 。”黄满感到自己的心被这个孩子的求学路给“抓”住了 。她记住了这孩子名叫陈浩予,她想,自己一定要动员这3户人家整体搬迁出来才行 。
但这很不容易 。她去了一趟又一趟 。“每走一次,脚都会疼上几天 。”脚上磨出血泡,血泡破了,变出脚茧 。半年后,终于成功了,这3户人家全部搬迁到扶贫安置点 。
第二年,黄满结婚了 。婚后,总是丈夫从威宁县城来夹岩村看她 。第三年春节,她生下一个男孩 。产假结束要回村了,孩子还要哺乳,村里脱贫攻坚正在决战时刻,带着孩子怎么工作?
“生活和工作就像两座山,我都要爬一爬 。”
她非常感谢自己的婆婆,婆婆提出陪她上村里去 。于是,夹岩村有了“一家三辈人驻村扶贫”的故事 。
虽然正在哺乳期,但黄满要干的事情还真不少 。危房改造、动员搬迁、填报救助、组建村集体合作社,桩桩件件,都关联着贫困户的切身利益 。除此之外,她还挂念着孤零零住在下寨半山腰的张青贵一家三口 。
前年夏天,张青贵家刚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黄满就去他家动员了 。满以为是去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为他们家在昆寨乡政府所在地新建的房子里,沙发、桌子、床铺、锅碗瓢盆啥都准备好了,只要拎包入住就行 。没想到张青贵就是不搬 。黄满已经不记得跑他们家多少次了,那个半山腰的路一边就是悬崖,有的地方石块嶙峋,有的地方全是稀泥巴 。他们吃的水是从100多米外一个岩旮旯里面流出来的 。黄满无法想象,这一家人怎么会选择在这里建房居住 。更想不通的是,一次次去请他们搬迁,为什么他们今天答应搬了,转天又不想搬了 。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黄满自己也记不清跑了多少趟、说了多少话,张青贵才终于下定决心搬家 。那天,黄满和驻村扶贫干部都来帮他们搬家具,只要张青贵舍不得丢下的,全帮他们搬走 。
夹岩村高高的望天堂,见证了黄满和驻村扶贫干部们日日夜夜的奋斗 。当我也登上望天堂那高高的山峰,举目四望这一片正从贫穷中蜕变的土地时,我看到了“峡谷里的山寨”“崖壁上的人家”……我想,黄满和她的同事们能在这里扎下根来,帮助当地人们脱贫致富,真的是令人尊敬 。
黄满曾这样对我说:“我也不是没有苦恼,只是一看到贫困户的笑脸,看到他们期待的眼神,我心中的那些沮丧和无助就瞬间被赶走了 。”
我听到村里人这样形容黄满一家三辈人:小孩围着婆婆转,婆婆围着媳妇转,媳妇围着贫困户转……夹岩村在2018年底全村脱贫出列 。黄满也在夹岩村入了党,如今成了村主任 。
这里讲的只是纳雍县脱贫攻坚“特种兵”中两位“女兵”的故事 。这批被录用的509人,4年来有496人经受了严格的工作考验,其中180人担任了村两委的主要负责人 。
他们生长在农村,毕业后又回到农村,踏上扶贫路时,平均年龄才25岁 。他们吃得起苦,干得成事,同村民建立了深厚感情 。他们是在脱贫攻坚一线成长起来的“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的一部分 。

2019年6月,贵州省扶贫工作队在纳雍县走村入户调研,在羊场乡菜子地村,看到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孩,患病卧床已好几年 。询问情况时,她家人说:“治不好 。”再问,回答是前些年给这孩子治病已经花了十几万元,没能治好 。了解情况后,这个女孩当天就被扶贫工作队送到县医院进行治疗 。
在锅圈岩苗族彝族乡土补村入户调研,发现一位阙姓老人卧床多年 。工作队询问缘由,得知他是在干农活时被一块石头砸伤右小腿,因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引发感染溃烂,所以落下了病根 。当天,这位老人也被送到县医院治疗 。
毕节在精准扶贫中已有“三重医疗保障”的救助机制,但在全市农村入户大遍访、大筛查中,发现还存在脱贫户因病返贫现象 。调查发现,村寨中缺医少药、边远村寨就医难是重要因素 。
“所以,毕节要给所有行政村建医疗所、配备医护人员 。”毕节市委同志介绍 。
“可是毕节有3704个行政村,哪里去找这么多的医护人员?”我问 。
“近几年,毕节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到卫生院校学医,并为他们返乡就业创造条件 。”
2020年金秋,毕节为所有行政村配备的医护人员超过了8000人 。这也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的一部分 。
这支队伍还包括毕节在脱贫攻坚中培养的大批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 。全市从复退军人和打工归来的青壮年农民中培养的村干部,占村干部总数的28.2% 。还从返乡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中筛选建立村级人才库,作为后备干部的有1.41万人 。近两年从后备干部中提任村干部的有1089人,优秀村干部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237人 。在脱贫攻坚中发现人才,培养干部,为乡村振兴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是毕节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

毕节有个银川村,村里有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叫吴婷 。有一天,银川村党支部书记找到吴婷家里问她:“你愿意到村委会当微机员吗?”
“还没找到工作,在家待着也是待着,我就去锻炼一下吧 。”吴婷说 。
吴婷的工作,主要是整理资料 。可她很快发现,这些资料不简单 。一张张表格,关联着村里村民的日常生活 。干了没多久,村里派她外出学习 。这次学习打开了她的眼界,她看到农业科技推广给农民带来的实际好处,感到“被震撼到了” 。回村后,吴婷被派去马树寨担任包组干部,投身到脱贫攻坚第一线 。她迅速成长,在脱贫攻坚中显露才干 。
“我呼吸着银川村的空气、沐浴着银川村的阳光长大 。我不走了 。”吴婷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更强烈的归属感:“我的父母都是银川村的农民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我所学的知识,应该用来回报生我养我的家乡 。”
这期间,银川村党支部创建了一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还建有一个猕猴桃合作社,一个冬荪合作社,一个乡村旅游合作社 。3个合作社都是按产业组建的,乡党委在这3个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由此实现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全面领导 。吴婷在村庄工作中越发认识到党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
银川村还有比吴婷更年轻的村干部 。一批年轻人参与到村庄工作中来,他们还在村民中组织各种体育赛事和歌咏比赛,村庄变得更加富有青春活力 。

谢永贵是毕节七星关区鸭池镇党委书记,他也是一名在脱贫攻坚中成长起来的干部 。
从贵州省黔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毕业后,谢永贵参加了乡镇干部选拔考试,在1700多名应试者中以第十七名的成绩被录取,分到七星关田坎乡工作 。他做过乡中学的老师,后来又按照乡政府的安排,驻村包村 。
谢永贵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善于总结 。他担任鸭池镇党委书记后,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是“乡镇党委统领合作社”,他用4个字概括:两包一干 。
“两包就是包前端和后端 。”谢永贵说:“合作社要搞得好,前端得选好一个产业,后端要做好销售 。镇党委组织力量来做前端和后端,以统筹方式,把前端的产业选择、技术培训和终端的市场销售全包了 。而村级合作社主要管实施,就是一干 。”
谢永贵介绍,每个村集体合作社都要做好产业与销售,难度太大 。所以镇党委组织力量,负责前端和后端,这样就可以使全镇各村的集体合作社以较高水平整体稳步发展 。
我说:“村社一体的合作社解决了‘一户农民的单打独斗’问题,但往往还存在‘一个村的单打独斗’问题 。你们却解决了这个问题 。”
“主要就在于‘镇党委统领’ 。‘镇党委统领’就是为全镇行政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供服务,让各村合作社保持整体上较高水平发展 。我们要求公职人员不得分村集体合作社之利,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保护好村民的积极性 。”
这年秋天,毕节在鸭池镇召开观摩推广会议 。乡镇党委统领合作社在毕节引起关注 。它超越了“村社一体”的阶段,组织乡镇干部下沉,与村干部及农民一起,发展新的产业经济 。这种新的工作机制,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拓展到了乡镇与村庄互动发展的层面 。
采访中我得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毕节在全市农村推行“四个留下”以衔接乡村振兴: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村集体合作社,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 。这套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方法,正在改变毕节乡村的面貌,使这片土地变得富裕丰饶、充满朝气 。
【贵州毕节地图,贵州毕节创业支持】《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5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