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也不例外 , 入局虽晚 , 近年来却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 但在快速增长之下 , 华为云仍旧面对大量的内外部压力 , 需要实现自身突破 。
三大领头企业如此 , 其它企业就更不用说了 。
除商业化变现瓶颈 , 国内云服务厂商还面临海外云服务巨头的竞争压力 。 据Gartner发布的2020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追踪数据显示 , 亚马逊、微软和阿里云位居全球前三 , 其中亚马逊占比40.8%、微软占比19.7% 。 相比而言 , 阿里云9.5%的占比与两者差距较大 , 可见 , 国内云服务厂商面对国际巨头 , 压力不小 。
而随着元宇宙发展的继续深入 , 一个更加先进的数字化基础会被需要 , 未来云计算进一步的演化 , 从而与更多技术领域进行更深度的融合 , 为云服务厂商原有B/G业务带来新增量 。 除此之外 , 通过C端变现也是一种选择 , 但并不容易 。
不久前 , 阿里宣布推出面向AR、VR和元宇宙技术方向的XR新实验室 , 被视为进军元宇宙的重要举动 。
谭平认为真实世界与元宇宙之间隔着四个不同的技术层面:全息构建、全息仿真、虚实融合、虚实联动 。 目前阿里达摩院XR室已经在几个层面有一定的应用 , 如在全息构建上与天猫合作构建了全息店铺;在虚实融合上与松美术馆合作搭建了AR艺术展;在虚实联动上 , 阿里达摩院XR实验室已经做出一款苹果采摘机器人和一款是应用于IDC机房的智能运维机器人 。
此外 , 今年8月阿里成立科技新公司(杭州数典科技) , 经营范围包括VR设备制造 。 9月阿里云游戏事业部还发布了全新品牌“元境” , 提供云游戏PaaS能力和开发者平台 , 并随后成立全资子公司“元境生生” 。 11月 , 阿里还跟投线下沙盒虚拟现实游戏公司Sandbox VR , 后者在商场和影院提供线下街机式VR体验的体验中心 。
可以看到 , 阿里进军元宇宙是从软、硬两方面入手 , 但在最终落地上可能还是以ToB解决方案为主 。 如在ToC领域充满想象的零售为例 , 目前率先落地的是类似“全息店铺”这种ToB解决方案 。
至于通过被Meta和字节跳动等寄予厚望的XR设备赋能 , 从C端占据入口 , 目前对阿里来说尚无太多布局 。 虽然早在2016年 , 阿里就领投AR(增强现实)眼镜的Magic Leap的C轮融资 , 并在后续的D轮融资中跟进 , 但进展并不顺利 。
事实上 , 得到阿里、Google等投资的Magic Leap在成立3年后 , 才于2018年推出首款产品Magic Leap One , 且高达2295美元的售价 , 让其并未在消费市场掀起多大浪花 。 2020年该公司估值更是缩水超90% , 据悉今年四季度将推出第二代AR产品 , 不过主要也是面向B端 。
而本质上云厂商一直都远离C端用户 , 即便如今的元宇宙 , 云边计算也多是在后端提供服务、技术支持 , 很少能直接转换为C端用户直接使用的产品 。
这一点 , 即使是在手握众多C端社交和游戏用户的腾讯身上也未能得到改观 。 与阿里不同 , 腾讯并没有直接布局XR硬件 , 而是选择从游戏切入元宇宙 。 除今年1月斥资5.2亿美元入股元宇宙第一股Roblox、持有元宇宙游戏公司Epic 40%的股份外 , 2021年腾讯完成游戏项目投资近80起就是最好的例子 。
至于华为 , 不久前也发布了基于虚实融合技术Cyberverse(河图)的AR交互体验App“星光巨塔” , 提供了多种LBS AR玩法 。 据悉 , 华为河图是一项融合空间计算能力、3D高精地图能力、强环境理解能力和超逼真的虚实融合渲染能力的技术平台 , 可提供地球级虚实融合世界的构建与服务能力 , 目前仅向仅开发者们开放 , 未来是否向公众推出还未可知 。
- 亿美元|美国 AT&T 赢得 3.45GHz 频段 5G 网络竞标,耗资 90 亿美元
- 芯片|上市仅4个月,跌价1000元,微云台主摄+6nm芯片+4400mAh
- 攻克|打破日本垄断!售价7亿元的设备被中企攻克,已开始量产
- CPU|元宇宙+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公司已投高科技超100亿,股价仅3元
- 红米手机|天玑1200手机将升级换代?红米真我两款机型降价,最低1599元
- 华为鸿蒙系统|华为偷偷上架新机,鸿蒙系统+5000mAh大电池,仅售1399元
- 苹果|最具性价比的苹果手机来了,降价2120元,iPhone12已跌至冰点价
- 苹果|从5499元跌至3399元,苹果A14+IP68防水,旧款iPhone加速清仓
- 小米科技|从4999跌至2889元,2K曲面屏+IP68防水,小米老款旗舰售价大跳水
- 骁龙855|从3499元跌至1190元,5000mAh+骁龙855,适合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