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7号|中国空间站:无缘登月中转站,却是技术试验场

空间站可以充当许多探月技术的试验场 。 进行科研实验本身就是空间站的基本使命之一 , 在载人登月计划需要开展技术试验时 , 空间站自然“义不容辞” 。
2021年底 , 在中宣部举办的中外采访人员见面会上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董能力透露 , 中国现阶段正在开展载人登月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工作 。 一时间 , 载人登月的话题又回到了大众视野 。
2019年1月 , 时任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的吴艳华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 关于载人登月 , 中国在组织科学家抓紧研究 , 还未到决策阶段 。 此后的3年内 , 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无人探月“嫦娥工程”完成“绕、落、回”三大目标、中国空间站进入长期有人驻留时代……中国载人航天带给公众越来越多的惊喜和期待 , 然而载人登月任务依然没有确定“日程表” 。
在完成无人探月后 , 载人登月是中国探月工程“三大步”中的第二步 , 也是实现长久驻月的前提 。 从提上日程到真正实现 , 我们离载人登月还有多远?中国空间站能否助载人登月“一臂之力”?
载人登月虽成本高但长期回报大
1972年12月10日 , “阿波罗17号”回收仓在南太平洋顺利着陆 , 标志着美国第六次登月任务的完成 。 至此 , “阿波罗计划”画上了句号 , “阿波罗17号”是目前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载人登月 。 在这次任务之后的近半个世纪当中 , 人类的载人登月计划陷入了“沉寂” ,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 , 都再也没有复刻过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那著名的“一小步” 。
“载人登月成本极高且风险极大 ,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 ”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 ,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解释了人类载人登月“沉寂”的原因 。 在20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当中 , 美国投入了高达255亿美元的资金 , 这是一笔巨款 , 占到当时美国政府财政总预算的4.5%左右 。 每艘用于登月的“土星五号”重型火箭 , 价值可以比肩航空母舰 。 在冷战太空竞赛的特殊历史条件下 , 才有了这样大手笔的投资 。
随着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的变化 , 美国终止了昂贵的载人登月任务 , 而其他国家也暂时没有能力开展 , 这就是载人登月陷入“沉寂”的原因 。 如今的探月活动 , 注重的是科学探索和经济利益的结合 , 以探测月球资源为主 , 为未来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打基础 。
除了巨额的成本 , 载人登月任务还有极高的风险 。 “月球轨道交汇对接方案的容错率非常低 , 任何环节的微小差错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 这也是董能力说要进行进一步技术攻关和方案论证的原因 。 ”杨宇光说 。
不过 , 他并不认为载人登月只是个“面子工程” 。 以“阿波罗17号”为例 , 参与任务的宇航员之一哈里森·施密特是个地质学家 , 他不仅指导了其他宇航员进行地质勘探 , 还亲自从月球取回了研究价值极高的标本 。 虽然美国在载人登月计划当中投入巨大 , 但是计划成果在过去半个世纪当中产生的价值 , 已经至少达到了投资额的6倍 。
“载人登月短期收益或许很低 , 但是我认为它的长期收益很高 。 更不必说未来的月球基地必须以载人登月为基础 。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 , 我们要努力实现载人登月 。 ”杨宇光评论说 。
空间站无法直接参与登月任务
2021年 , 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它能否帮助人类开展载人登月活动?杨宇光表示:“在载人登月任务当中 , 中国空间站可以发挥作用 , 但是无法直接参与登月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