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作者:曹顺妮
来源:政和岛
年底,传出裁员、企业破产等消息 。2018年,我在《工匠精神——精造企业崛起》这本书里记录的2017年专注于制造业的企业,活得好吗?
“大家都说今年不好,你好吗?”我问了徐庆勇,一个小学四年级都没读完的70后钳工企业家 。他的低学历和高能力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受访者曹,他也是一位没有读完四年级的企业家 。在我眼里,这个比曹小30岁的年轻人,有着和曹一样的东西:不服从命令,使命驱动的性格 。
文章插图
为了给中国人争一口气
上世纪80年代,曹被公交车司机训斥:小心,别打碎我的玻璃,你打碎不起 。
原来当时中国还不会做汽车玻璃,进口一块都要几千块钱 。曹不服气,一气之下做了一块属于中国人的汽车玻璃,创立了福耀玻璃 。30年后,福耀玻璃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进口汽车玻璃垄断中国市场的历史不复存在 。
类似的画面也发生在徐清勇身上 。2009年,在广东的一次世界文具设备展览会上,徐庆勇走到瑞士密克隆的制笔设备展台,被一台600多万元的24工位机器(高端制笔设备)所吸引 。他拿出佳能相机,全方位拍摄了一个多小时 。拍这么多照片,想让它更准确,回家慢慢研究 。
拍照的时候,一个瑞士人走过来哽咽着说:你们中国人想仿造我们的设备30多年了,我现在就是给你3个亿,再给你20年时间,你也做不出来 。
“肺都气炸了 。如果我当时拿着录音机,我会把外国人的话录下来,放给中国工程师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和我一样受到启发,铁锅也要做出来,这样才不会低估我们中国人 。”徐清勇说 。
这句话,刺痛了当时33岁的徐庆永,他一辈子都忘不掉那个画面 。扑灭了大火 。徐清勇没有和对方吵架 。他不会说英语,而是用眼睛盯着对方 。
或许是看着徐清勇眼中与其他中国游客不一样的东西,瑞士人放松了下来,继续说道:“你拍得这么仔细,肯定是想造假 。” 。说实话,你们中国人做不到 。如果你在20年内建造它,你会赢 。
创建强国的气焰当面刺痛了徐清永 。他内心清醒,外国人说的有道理 。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大的国有圆珠笔企业上海风华笔业也长期模仿工位机,最终失败;20世纪80年代,一家日本工厂去密克隆买了一台笔式机器 。对方说,买一个就想回去抄 。技术也是提供给你的,你做不到 。
现在,和日本人一样,徐庆勇又“乐”了起来 。
回到江西广丰的家中,徐庆勇钻入车间,将密克隆机进行分解研发 。其实外国人说的并不夸张 。每个配件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材料 。一台机器包含许多高科技和高精度的加工材料 。为了了解一台机器,徐庆勇咨询了几十名工程师,仅仅为了一台小电机,他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
瑞士产的小电机功率低,只有120瓦,省电,扭矩大 。一台国产电机可以驱动两个动力头,时间长了会烧坏 。只有400瓦的电机才能达到国外120瓦的扭矩 。
徐庆勇找到国内一家电机厂,问:研发费用是多少?对方说至少100万,里面的硅钢片,是非常重要的材料,需要从日本购买 。这种硅钢片不是普通机器做的,里面需要承受成吨的压力才能折叠
在一起,压紧成型,放在模具里,再把铝外壳铸起来,矽钢片跟铝接触面没有缝隙,上热快、扭矩大、耗能小,要达到这种工艺,一个电机要一百万以上 。
除了电机,其他零部件也都是特殊材料,加工精度要求极高 。光是咨询每道工序国内哪些厂家能加工,就耗去了大半年时间 。
弄明白所有工序,准备齐全材料后,徐庆永租了一辆车,一道工序加工好了,再拉到下一个厂家,最后跑了13家,几十位工程师参与,耗时4年多时间,花光了自己的200多万积蓄和借来的300多万,直到2014年,才把一台在夹具、锁口、动力头与加珠四个环节,拥有21项专利的24工位机研发出来 。这个时间比国内拿到研发经费的大企业早一年多时间 。
如果把13家企业的工序连接到一起,研发一套制造24工位机的工业母机,徐庆永算了一下,至少3000万,是瑞士人说的3个亿的十分之一 。“中国制造,工业母机也是短板 。”徐庆永说,作为制造机器的机器,工业母机代表一国的制造实力 。
徐庆永用自己企业名字“永智制笔有限公司”,给这台倾注了无数人心血的机器命名为——永智24工位机 。比起瑞士米克朗24工位机,永智24工位机的加工工艺、核心技术都属自主研发,成本是米克朗的1/3,精度达到同等水平 。
但是,身居中国三四线县城的徐庆永,和他的永智24工位机,如同整个研发过程一样,不为人知 。他更不知道,国家在2011年下拨了上亿经费,立项支持研发24工位机 。
作为一家笔头加工小企业,徐庆永每天要面对的是,如何在低价竞争的上千家笔头代加工的小企业中活下去,还要把研发投入收回来 。
好在,他不缺订单 。尤其不缺国外订单 。即便在2018年,大家都喊日子难过的时候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今年产值翻了一番,印度成了竞争对手
“今年很多企业裁员,减少用工,去年采访时,你们公司62人,今年呢?”我问徐庆永 。
“没裁员,又招了不少人,现在96人了 。”徐庆永说 。公司最早的那批员工,跟着他一直做,如今在县城都买房买车了,还有不少夫妻,同时在他那里做工 。徐庆永的目标,就是让员工相信,劳动可以改变命运,凭借双手努力,都能有机会过上体面的生活 。
去年在徐庆永的车间,我看到了一群80后、90后年轻人,跟着他一起泡在车间,为了解决一个技术,可以连续几晚睡在车间 。用徐庆永的话说,困了,在车间倒头就睡,机器再响也不怕 。徐庆永身边,聚拢了一批和他一样,看到机器两眼放光的年轻工匠,甚至还有外地的大学生,被亲戚介绍过来,在这个小企业扎下根 。
“今年我们产值翻了一番,年底能做到5000万左右产值,净利润一千万 。再做两年,通过自有资金积累,就可以大批量做出工位机了 。有了工位机,才敢接大批量的订单 。现在有订单,接不过来 。”徐庆永不为没订单发愁,愁的是有订单做不完 。
【装笔芯手工活,网上做手工活的靠不靠谱】“国内有同行在做吗?”我问 。
“没有,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印度 。印度有十几家制造中油笔的企业,一年生产200多亿个笔头,而且他们是制造整笔,做品牌,附加值更大 。
近年来,印度发展很快,他们的优势是人工工资低,加上国家支持,税费减免,背后又有财团运作,迅速抢去了很多市场份额 。
在国内,制造中油笔的,只有我们一家 。欧洲用中油笔替代了圆珠笔、中性笔,国内的圆珠笔也很快被中油笔取代 。
中油笔的发展潜力很大 。第一,原来的圆珠笔现在都在更新换代,被中油笔替代 。中国圆珠笔年产量是200多亿支,现在降到了100亿支左右,降下来的量,都被印度的中油笔制造抢去了 。
第二,生产中油笔的笔头,必须要24工位机加工,原来的国产设备生产达不到要求 。”徐庆永说 。
在欧美国家已经得到普及的中油笔,书写流畅,写后速干,无沾手顾虑,比中性圆珠笔和油性圆珠笔写起来更流利、轻松,色彩更艳、浓度更深,不需添加硅油,不会逆流,落墨少,书写长度比中性笔长,两年不盖帽,还可书写 。
我第一次听中油笔的故事,是2016年世界读书日那天,旅德摄影艺术家王小慧在谈及工匠精神时,提到90年代,曾用过的一支德国中油笔,在尘封30多年后打开盖子,还能流利书写 。
今天,用自主研发的24工位机,徐庆永跻身到德国品牌笔的制造企业名单中 。在国内,徐庆永成为得力中油笔专供商 。除了得力,晨光文具、广东宝克、温州爱好等国内品牌,也都是徐庆永的客户 。
国外订单,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德国等 。徐庆永10年前,拿到的最早一家国际订单,来自日本 。
文章插图
日本品牌“5顾茅庐”,签订《契约书》
在徐庆永研发24工位机的前一年,日本某制笔株式会社的社长和工程师,到徐庆永的工厂调研5次,要求参观一下加工笔芯的设备 。
徐庆永不同意 。“日本人很聪明,一看就会了 。”
看不到加工过程的日本制笔会社,经历了近一年的产品检测,发现徐庆永加工的笔头达标,2008年签了订货的《契约书》,永智制笔每个月为其加工1000多万个笔头 。
被日本某制笔株式会社发现,也是缘于徐庆永参加展会 。除了呆在车间捣鼓技术,极少出门的徐庆永,2008年,带着推销企业研发的笔芯装配机心思,参加了上海国际文具展会 。
徐庆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微孔笔芯装配机”,比起当时国际上通用的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半自动装配机,效率高很多 。
在日本某制笔株式会社展位前,看到他们的笔芯,正好是自己的机器可以加工的,徐庆永问:你们这个笔芯装配成本是多少?
日方人员说,一毛 。
“我可以给你们做,成本2分8 。”徐庆永一算,用全自动智能化微孔笔芯装配机,一个笔头可以赚一分钱 。原本他是想推销机器,可是他又不擅长销售,公司也没有销售员,干脆不卖设备,直接自己加工好了 。
“把样品放下,我们先看看吧 。你们中国人做不好 。”日方人员没把徐庆永放在眼里 。
“你先别说我做不好,你可以检测样品 。”心直口快的徐庆永听了这话不爽,直接怼了回去 。
等他回到工厂,几乎忘了这事的时候,接到日方人员电话,对方称,经过检测,样品品质都可以,瑕疵是表面电镀耐酸性不够 。社长、工程师、采购员、技术员等五个人从日本来谈一下合作 。
这是徐庆永第一次跟日本人共事 。日本某制笔株式会社先是拿出十几个规格笔芯,让徐庆永每一个规格都要打样、检测 。从原材料的成分,到每一道加工工序的产品,做出质量监督表 。
这个过程,虽然繁琐,对徐庆永和团队的其他人却是很大的触动,大家亲眼见识了日本人做事的严谨 。日本某制笔株式会社签了合作的《契约书》(即合同)后,就再也没来工厂 。
《契约书》签订前,日本客户吹毛求疵,契约一旦签订,百分百信任的态度,让徐庆永看到日本制造背后的契约精神 。
后来国内人工成本提高,徐庆永给日方写了报告,希望10000个笔头提价40元人民币,最后日方加了20元,继续让徐庆永加工,并修改了《契约书》,落款日期是平成二四年(2012年) 。
在徐庆永看来,面对涨价,日方企业依旧与永智制笔合作,就是自动化笔芯装配机的功劳 。
日方一名员工看一台笔芯装配机,做6万多个笔头,而永智制笔,一人可以看七八台机器,故障率低 。比国内人工一天装配1万个笔头,效率更是高六倍不说,拉力测试效果最优,出水均匀,不存在笔芯紧了出水慢,松了笔头缩进去的问题 。
徐庆永尝到了研发带来的成就感,开始超出国内同行水平 。除了给日本加工笔头,韩国、德国的制笔企业,都找到了徐庆永 。
文章插图
为什么是徐庆永?
挑剔的日本客户,制造强国的傲慢,遇到了徐庆永,一次次激发这位小学四年级都没读完的底层创业者的斗志 。
走到制笔这条路上,徐庆永感谢台湾林老板 。
2007年,徐庆永认识了林老板 。他看到徐庆永手艺好,提了个建议:手工装配一万个笔芯要工资100多,如果搞成全自动机器做,只要七八块钱,一台机器可以赚十几个人的工资 。
徐庆永一听不错,对林老板说,机器能研发出来,就是自己只懂技术,不懂销售,怕没销路 。
“你做出多少,我给你推销多少 。”林老板承诺 。
徐庆永有了信心,回到车间,先设计了一台出来,效果不好,又用电子化设计,做成了 。不料,台湾老板的制笔厂倒闭了,他抱歉地对徐庆永说,我60多岁了,跑不动了,对不起,你自己找出路吧 。
台湾老板关上门,日本制笔企业打开窗 。在徐庆永去展会推销自己研发的这台机器时,最后竟给日本做起了代加工 。徐庆永说,直到今天,他仍感激这位林老板,在林老板走投无路时,出资帮了一把 。
“做人嘛,得有感恩心 。“徐庆永说,每个人都有难关,有朋友拉一把就能熬过去 。
14岁那年,他品味到难关的滋味 。可是,没人拉他 。
徐庆永出生于1974年,家中兄弟姐妹四人,12岁那年,父亲因眼睛感染,不舍得花钱,一直不去看病,拖了两年,发展成癌症去世,欠了一堆债务,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只猪仔,还被亲戚抢走抵债 。母亲一人,拿不出长子徐庆永的上学费 。
徐庆永去借50元钱,没人借,痛苦地退了学 。15岁出去打工,童工,没人敢用 。借钱买了一盒烟,让村长办了张身份证,改大了年龄 。没有学历,只能干体力活,采石、搬砖 。7岁砍柴、8岁担水喂猪的他,练就了一身力气,只能靠出力换来收入 。
干到17岁,徐庆永发现工厂做工的,即使在下雨天,照样有活干 。他跑到一家制笔厂去应聘,就想着可以在下雨天也不用停工,照样赚钱 。
工厂正好缺钳工,问他想不想当学徒,一个月60元工资 。虽然当时靠体力活一个月能赚100多块,想学技术心切的徐庆永,答应做学徒工 。
在厦门一个五金厂,跟着师父学了两年 。别人下班了,徐庆永还在继续干,搞不明白手上活,他停不下来 。晚上睡在车间,机器轰鸣,不妨碍他 。现在自己带徒弟,也是常常和徒弟睡车间 。“现在已经习惯了机器轰鸣,再吵,都能睡得着 。”
师父喜欢徐庆永,聪明,一学就会,勤快吃苦 。徐庆永想着早点学会出徒 。干完师父交待的活,还自学做各种钳工工具 。为了感谢师父,每天给师父买碗馄饨吃,一半工资寄回家 。
别人要三年出徒,徐庆永一年出徒 。回到工厂后,看到工厂聘请的上海丰华制笔厂的老师傅,一个月拿800块工资,是他一年的收入,暗下决心做到老师傅的水平 。
一个月后,他对厂长说,“不用请外面的师傅了,我能做 。”厂长不信,一考,果然都会 。干了一年,他把制笔的四道工序全部掌握了,被另一家制笔企业,以每月1200元工资挖走 。
20岁,徐庆永当上了车间主任 。那时正是制笔厂最好的年景,要货的人都是拿着现金排队取货 。
很多工厂赶活,机器经常出故障,只有徐庆永会修 。还有的工厂,买了十几台设备,没有技术,机器做不出合格产品,请徐庆永去解决 。经他对机器的钻研改进,企业的制笔机每分钟生产30多个笔头,而同行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是10多个 。
手艺过硬,徐庆永被争抢,在温州那带的制笔工厂很有名气 。1998年,在电脑还是奢侈品的时候,他买了一台自学电脑制图 。1999年,月薪已上万 。2003年,靠钳工技术,攒够了100万,本来想在温州买套房,结果一位台湾老板说,你技术这么好,自己开厂吧,一个月给我供40万的货 。
徐庆永拿着要买房的100万,回老家江西广丰创办了自己的制笔厂——江西永智制笔有限公司 。
归乡创业的徐庆永,成了村里人眼里的大老板 。台湾老板给的这个订单,让工厂一天赚一万 。五分钱一个笔头卖给台湾老板,台湾老板一毛钱卖回台湾,中国大陆再花一毛多钱买回来 。
创业的徐庆永,订单从不缺,先拿钱再发货 。同行遇到技术难题,就会先想到他 。制笔行业流传一句话:“有难题,找徐庆永”!
在中国制笔协会2018年12月14日举行的“推进制笔行业十三五科技项目”会议上,徐庆永坐在了专家席位上 。
文章插图
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的高端笔
在中国,一个行业赚钱,立马会涌现出数以千计的企业,低价恶性竞争,最后谁都赚不到钱 。2006年之后,中国制笔行业的毛利开始迅速下降 。
意识到危机的徐庆永,开始转向高端笔制造 。有同行劝他,做那么好干嘛,不就是一支笔嘛,大家都差不多 。
“再过十年你看看 。”徐庆永说 。
十年后,跟他同期办制笔厂的一大批小企业都倒闭不见了 。有个朋友当年听说徐庆永要搞24工位机,要投资 。结果,中途把钱要回去,投了虚拟货币,前年倾家荡产,一辈子白忙活了 。徐庆永有点内疚,“早知道不让他把钱拿走,投在我这里,好歹能保住一部分财富 。”
昨日对财富的选择,决定了今日结果 。
在徐庆永的办公室,我看到了各色各样的笔 。“我把国外品牌笔,都买来了 。”徐庆永要和团队的其他工匠,真正实现克强总理说的,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研发生产的高端笔——中油笔 。被国际同行评价具有中油笔的笔头生产技术和能力,目前在中国“仅此一家” 。
(注:自2015年克强总理先后提出“制笔三问”后,“中国什么时间能造出和德国一样的好笔?中国造的好笔在哪里?中国的好笔什么价格”的三大问题,一度成为社会新闻热点)
坚持做高端笔的徐庆永,至今企业总投资金额3500万元,研发经费超1000万,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专利30余项 。
只专注技术的徐庆永,公司成立至今,在没有营销团队,没有销售人员的情况下,慕名而来的订单,让每年的业务增涨都在30%以上 。产品销往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台湾等国和地区 。
永智24工位机,徐庆永和公司的85后钳工工匠们,改进成不仅适合生产高精度的笔头,还有更多的精密制造功能,用于电子行业的光纤通信制造、电子接插件,轻工行业的眼镜、手表,洗车配件,甚至导弹卫星的小零件以及精密喷嘴等 。
一直在为日本客户提供了10年微孔笔芯的设备,2017年升级到新一代智能化全自动微孔笔芯装配机,可日装微孔笔芯8万多支,实现了用工少、速度快、损耗小、品质高的要求,一人可以照看12台机器,而日本一人只能照看8台机器,效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
有了24工位机的核心技术,徐庆永的最终目标,是拥有自己的整笔品牌 。2017年,徐庆永注册了企业第一个中油笔品牌——杜克 。
“品牌是我的梦想 。现在还是靠代加工来获取利润,但我相信,有技术和品质支撑的品牌,品牌一定能起来 。”
徐庆永制笔的故事,还在继续 。
- 三星|买二手的三星Z Fold4值得吗?有这个实力我更建议入全新的Find N2
- 红米手机|手机维修培训中心-小米集团张宇:redmi12c只卖699元
- 手工活日结300一天,上海手工活拿回家做
- 千元机口碑最好的手机有哪些
- 什么牌子冰箱好
- 小米手机怎么root
- 群标签是什么
- |网盘拉新怎么落地?实操经验总结,手把手教你变现!
- docker|很快一加11就要发布了,手机的爆料信息我们也都知道得七七八八
- 卢伟冰|功不可没,卢伟冰入职小米四周年升任二把手,这次K60又立新功!